《先秦文學·屈原·湘君》原文、賞析、鑒賞
君不行兮夷猶〔2〕,蹇誰留兮中洲〔3〕?美要眇兮宜修〔4〕,沛吾乘兮桂舟〔5〕。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6〕。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7〕?
駕飛龍兮北征〔8〕,邅吾道兮洞庭〔9〕。薜荔柏兮蕙綢〔10〕,蓀橈兮蘭旌〔11〕。望涔陽兮極浦〔12〕,橫大江兮揚靈。〔13〕揚靈兮未極〔14〕,女嬋媛兮為余太息〔15〕。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16〕
桂棹兮蘭枻〔17〕,斫冰兮積雪〔18〕。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19〕。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20〕。石瀨兮淺淺〔21〕,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22〕。
鼌騁騖兮江皋〔23〕,夕弭節兮北渚〔24〕。鳥次兮屋上〔25〕,水周兮堂下〔26〕。捐余玦兮江中〔27〕,遺余佩兮醴浦〔28〕。采芳洲兮杜若,〔29〕將以遺兮下女〔30〕。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31〕。
〔1〕本篇與下篇《湘夫人》皆選自《楚辭·九歌》。《九歌》十一篇,為屈原于楚頃襄王時被放逐“江南之野”(即今洞庭、沅湘一帶)根據民間祭祀歌舞詞所創作。湘君是湘水之神,湘夫人是天帝女。古代民間傳說湘君與天帝女相愛成婚,故稱“湘夫人”。后來虞舜南巡死于蒼梧,傳說他的二妃(堯的女兒娥皇、女貞)自投湘江殉情,楚人就將此事附益于湘江之神,以舜為湘君,以二妃為湘夫人,豐富了原來神話傳說的內容。《湘君》是祭祀湘君時所唱,女巫以湘夫人的口吻表現對湘君的思慕與追求。
〔2〕君:湘君。夷猶:猶豫。
〔3〕蹇:發語詞。中洲:洲中。此句謂:他為什么留在那水洲?
〔4〕要眇(yao miao):美好貌。宜修:合宜得體的打扮。
〔5〕沛:水速流的狀態,此處用以形容舟行之速。
〔6〕安流:舒緩地流。
〔7〕參差(cen ci):排簫。
〔8〕飛龍:龍形舟。即前所云“桂舟”。一就材料言,一就外形言。征:行。
〔9〕邅(zhan):轉折。
〔10〕薜荔:常綠藤本灌木,蔓生,又名木蓮。柏:席箔,指船艙的箔壁。此句謂以薜荔飾艙壁。
〔11〕蓀:香草名,即溪蓀。橈(nao):旗竿。此句言以溪蓀纏繞裝飾旗竿,以蘭草為旄頭。
〔12〕涔(cen)陽:涔水之陽。在洞庭湖以西。極浦:遠處的水濱。
〔13〕靈:“”之借字,指有窗的船。揚靈:使船飛速前進。
〔14〕未極:未至。
〔15〕嬋媛:“撣援”之借字,牽引抽搐之貌。此處指長長出氣的樣子。
〔16〕隱:痛傷。陫(fei)側:即悱惻,內心悲苦。
〔17〕棹(zhao):長槳。蘭:木蘭。枻(yi):船舷,即船旁板。
〔18〕斫(zhuo):砍。積:堆起。
〔19〕搴(qian):摘。
〔20〕輕:輕易。絕:棄絕。
〔21〕瀨(lai) :湍急之水。淺(jian)淺:水疾流貌。
〔22〕期:約定,約會。不信:不守信。
〔23〕鼌:通“朝”,早上。江皋:江邊。
〔24〕弭(mi)節:此處指停止前進,止息。北渚(zhu):靠著江北岸的水中小
洲。
〔25〕次:止宿。
〔26〕周:環繞。
〔27〕捐:拋棄。玦(jue):其狀似環而有缺口的玉飾。
〔28〕佩:身上佩帶的飾物。醴浦:澧水之濱。醴通作“澧”。
〔29〕杜若:一種香草,又名山姜。
〔30〕遺:讀為wei,贈與。
〔31〕聊:姑且。逍遙、容與:皆漫步、徘徊之義。
《湘君》是抒情詩,但通過一定的情節來表現抒情主人公的情緒與心理變化,既隨著一次次希望的破滅表現出遞進式的發展(失望—懷疑—痛傷—埋怨),又根據情節而有起有伏(比如因侍女的嘆息而引起情緒的激動,在芳洲采集杜若時又歸于平靜等),而愛與追求則貫穿始終。詩中創造了一個鮮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她美麗,又打扮得合宜得體;她喜愛香花、香草、香木,會吹排簫,純潔、高尚而聰慧;她在愛情上大膽、熱烈,敢于追求;她有時有失戀的擔憂和疑慮,有時涕泗橫流;其“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又顯得胸襟很有氣勢。
上一篇:《四、唐五代詞·張志和詞·漁歌子》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屈原·湘夫人》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