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家書·給弟香亭書》注釋與鑒賞
清·袁枚
阿通年十七矣,飽食暖衣,讀書懶惰。欲其知考試之難,故命考上元以勞苦之①,非望其入學也。如果入學,便入江寧籍貫,祖宗邱墓之鄉,一旦捐棄②,揆之齊太公五世葬周之義③,于我心有戚戚焉④。兩兒俱不與金陵人聯姻,正為此也。不料此地諸生,竟以冒籍控官。我不以為怨,而以為德。何也?以其實獲我心故也。不料弟與紓亭大為不平,引成例千言,赴訴于縣。我以為真客氣也⑤。
夫才不才者,本也;考不考者,末也⑥。兒果才,則試金陵可,試武林可,即不試亦可。兒果不才,則試金陵不可,試武林不可,必不試廢業而后可。為父兄者,不教以讀書學文,而徒與他人爭閑氣,何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哉!知子莫若父,阿通文理粗浮,與秀才二字相離尚遠。若以為此地文風,不如杭州,容易入學,此之謂不與齊楚爭強,而甘與江黃競霸⑦,何其薄待兒孫,詒謀之可鄙哉⑧!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⑨。”非貪爵祿榮耀也。李鶴峰中丞之女葉夫人慰兒落第詩云:“當年蓬矢?;∫?sup>⑩,豈為科名始讀書?”大哉言乎!閨閣中有此見解,今之士大夫都應羞死。要知此理不明,雖得科名作高官,必至誤國、誤民,并誤其身而后已。無基而厚墉⑪,雖高必顛,非所以愛之,實所以害之也。然而人所處之境,亦復不同,有不得不求科名者,如我與弟是也。家無立錐,不得科名,則此身衣食無著。陶淵明云:“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⑫”,非得已也。有可以不求科名者,如阿通、阿長是也。我弟兄遭逢盛世,清俸之余,薄有田產,兒輩可以度日,倘能安分守己,無險情贅行⑬,如馬少游所云“騎款段馬,作鄉黨之善人”⑭,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尚何敢妄有所希冀哉!
不特此也。我閱歷人世七十年,嘗見天下多冤枉事。有剛悍之才,不為丈夫而偏作婦人者;有柔懦之性,不為女子而偏作丈夫者;有其才不過工匠農夫,而枉作士大夫者;有其才可以為士大夫,而屈作工匠村農者。偶然遭際,遂戕賊杞柳以為杯棬⑮,殊可浩嘆!《中庸》有言率性之謂道⑯,再言修道之謂教,蓋言性之所無,雖教亦無益也??住⒚仙蠲鞔死?,故孔教伯魚不過學詩學禮,義方之訓⑰,輕描淡寫,流水行云,絕無督責。倘使當時不趨庭⑱,不獨立,或伯魚謬對以詩禮之已學,或貌應父命,退而不學詩,不學禮,夫子竟聽其言而信其行耶?不視其所以、察其所安耶?何嚴于他人,而寬于兒子耶?至孟子則云:“父子之間不責善”⑲,且以責善為不祥⑳。似乎孟子之子尚不如伯魚,故不屑教誨,致傷和氣,被公孫丑一問㉑,不得不權詞相答㉒。而至今卒不知孟子子之為何人,豈非圣賢不甚望之子明效大驗哉?善乎北齊顏之推曰㉓:“子孫者不過天地間一蒼生耳㉔,與我何與,而世人過于寶惜愛護之。”此真達人之見㉕,不可不知。
有門下士,因阿通不考為我怏怏者;又有為我再三畫策者。余笑而應之,曰:“許由能讓天下㉖,而其家人猶愛惜其皮冠;鷦鷯愁鳳凰無處棲宿㉗,為謀一瓦縫以居之。諸公愛我,何以異茲?韓、柳、歐、蘇,誰個靠兒孫俎豆者㉘?箕疇五福㉙,兒孫不與焉。”附及之以解弟與紓亭之惑。
[注釋]① 上元: 縣名,在今南京。② 捐棄: 罷黜。③ 揆(kuí): 揣度。齊太公: 即呂尚,名望,姓姜,也稱姜子牙,通稱姜太公。④ 戚戚: 憂懼貌,心動貌。⑤ 客氣: 虛驕之氣。⑥ “夫才”四句: 有沒有才能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考不考試并不重要。⑦ “此之謂”二句: 這就叫做不跟強大的齊國和楚國爭強,而甘心情愿跟弱小的江國和黃國爭霸業。江、黃都是小國,于公元前六百多年時被楚所滅。⑧ 詒(yí)謀: 傳于子孫的計劃。詒: 通貽,傳,遺留。《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⑨ “君子”二句: 意思是君子做官是推行正義的事。⑩ 蓬矢桑?。?蓬梗做的箭叫蓬矢,桑木做的弓叫?;?。象征男兒志在四方。后來用“桑弧蓬矢”,勉勵人應當胸懷大志。⑪ 墉(yōnɡ): 墻。⑫ “聊欲”二句: 姑且把做官得來的薪俸,作為日后退隱的日用。弦歌: 喻做官。三徑: 指歸隱后所居的田園。⑬ 險情贅行: 危險的情況,丑惡的行為。⑭ 馬少游: 馬援從弟。騎款段馬: 形容乘騎行走遲緩的馬。款段: 馬行遲緩貌。鄉黨: 泛指鄉里。⑮ 戕(qiānɡ)賊: 傷害,殘害。杞柳: 亦稱紅皮柳。楊柳科。枝條韌。供編柳條箱、筐等用。杯棬(quān): 也作杯圈,杯、盤、盎、盆、盞之總稱。⑯ 率性: 循著本性去做。⑰ 義方: 古時指行事應該遵守的規矩法度。后來多指家教。⑱ 趨庭: 指承受父親教導。出自《論語·季氏》孔子教訓他兒子孔鯉的事。⑲ “父子”句: 父親想教育好兒子,往往由于望子成龍心切,要求過高,達不到愿望,引起憤怒,傷了感情便互相責備起來。⑳ “且以”句: 原文是“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币馑际牵?為了教育兒子而互相責備,就會使父子之間發生隔閡,父子間一有隔閡,那是最不好的事。㉑ 公孫丑: 戰國時齊國人,孟子的弟子。㉒ 權: 權宜。㉓ 顏之推: 北齊瑯琊臨沂人,字介,曾在梁、北齊、北周、隋各朝代做過官,他的重要著作是《顏氏家訓》。㉔ 蒼生: 指百姓。㉕ 達人: 指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㉖ 許由: 上古高士,字武仲,相傳堯以天下讓位給他,他不接受,隱居箕山。㉗ 鷦鷯(jiāo liáo): 鳥名。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點,尾羽短,略向上翹。常取茅葦和鳥獸的細毛為巢,大如雞卵,系以麻發,甚精巧?!?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x3258; 俎(zǔ)豆: 古代祭祀用的器物。引申為祭祀、崇奉的意思。㉙ 箕疇五福: 箕疇即九疇,指古代傳說禹繼鯀治水時,天帝賜給他的九種治理天下的大法。箕疇五福,就是指九疇第九條,“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中的“五?!??!稌ず榉丁罚骸拔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是說所好的是德。考終命,是說善終不夭折。
[作者]袁枚(1716—1798),清文學家。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歸隱江寧,筑園林于小倉山,號隨園。論詩主性靈,其詩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為文則講究法度,駢、散皆善,長于議論、抒情,所作書信尤膾炙人口。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鑒賞]望子成龍,歷代如此。然為人之父母者,讀了袁枚此信,則會引起另一番思索。袁枚子阿通,文理粗浮,讀書懶惰。而袁枚的門生和親戚,為其奔走者有之,為其再三畫策者有之,為其不能考試而怏怏者有之。而作為父親的袁枚卻只是付諸一笑。他的觀點有幾處頗值得注意: 其一,他認為才是本,考是末。有本之人,無論試在何處,所試何業,均為可。無本之人,雖碰巧由科名得做高官,亦必誤國、誤民、最終是誤自身,還不如不走此道為好。其二,功名之心,不妨看淡。能有薄產可以度日,安分守己,作鄉黨之善人,即是好子弟。其三,如孩子悟性不高,雖教亦無益。故孔子對其子伯魚之教輕描淡寫;孟子對子亦不屑教誨;顏之推更把子孫同作為天地間一蒼生,無特殊之處,圣賢皆如是,更何況吾輩。再說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子孫們又在哪兒呢?袁枚這些想法,的確值得那些恨鐵不成鋼,用日逼夜督法教子的父母們深思。
上一篇:《書信鑒賞·友書·給大學生的信(節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家書·給母親的信》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