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給大學生的信(節選)》注釋與鑒賞
陶行知
我最敬愛的同學:
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我現在愿向諸位介紹一件大事。本來事業并無大小,大事小做,大事變成小事;小事大做,則小事變成大事。小人居高位,如在廳里掛畫像,掛得愈高,愈見其小。我們試把一部二十四史從頭數,便知道有多少人是把大事小做了。伯斯篤當初研究那人眼不見的微生物①,便好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等到癆病蟲發現以后②,因他得救的人足足可以裝滿一個南京城。這是小事大做的效果。
我所要介紹給諸位的也是一件小事,不過諸位要將他大做起來,也就可以變成一件大事。請看三家村,五家店,當中辦了一個小學校,在這個小學校里面當一個教員,初看起來是何等的一件小事,有許多人簡直當他為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職業。但是一個小學校,少則有一二十位學生,多則一二百。老百姓送他們進學校,便是不知不覺地把整個的家運交給小學教員。小學教員教得好,則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子可以成家立業。否則,變成敗家子,永遠沒有希望了。所以小而言之,一個小學生之好壞關系全村之興衰。國家設立小學是要造就國民以謀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運都操在小學教員手里。……所以小學教師之好壞,簡直可以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和世運的治亂。我記得一個土地廟前寫著一副對聯說:“廟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長。”小學校便有此氣魄。
這都是說小學雖小,是應當小題大做的。但是為何想到諸位頭上來?說也很簡單。要想小學辦得好,先要造就好教師;要想造就好教師,先要造就辦師范學校,造就教師的教師。中國以農立國,住在鄉村的人民占全人數百分之八十五,約計有三萬萬四千萬,鄉下學齡兒童以四年教育計算,約有三千四百萬。每位教師教四十小學生,全國便要一百萬小學教師,其中鄉村教師就要占八十萬人。用九年的功夫訓練這些鄉村教師,便要二萬八千位鄉村師范指導員③;用三年的功夫訓練他們,便要八萬五千位鄉村師范指導員。曉莊學校已經決定自本年秋季開始鄉村師范指導員之訓練。我們很希望抱著興味的大學生看清國家未來的需要,早日下鄉來和我們共同挑起這個擔子。曉莊學校對于諸位沒有多大貢獻,但在下列四件事情上,情愿盡心竭力幫助大家進修:
(一) 生活農民化我們做鄉村工作的人,必先農民化,才能化農民。我們與農民共生活同甘苦,才能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助他們解決。這是大學“親民”的道理,我們可以引導大家實行的。
(二) 學術兒童化鄉村師范的職務,是訓練小學教師,故他們的指導員和普通中學教師不同,必須明白兒童生活才能勝任。諸位所學的高深學問,必須向兒童折腰。兒童是諸位的總指導,我們只是兒童的助手。
(三) 團體行動紀律化我們民族最大的病根,是數千年傳下來的無政府脾氣。那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民,連團體里都充滿了這種脾氣。要想鏟除這個病根,非有嚴明的紀律,則一盤散沙的民族,斷難幸存。我們可以幫助大家,放棄個人的自由,以謀公共的幸福。
(四) 建設工作下層化種樹栽花,要下面可以安根,上面可以出頭,才有活的可能。人生如此,立國也如此。但有好些人只顧向上出頭,忘了向下安根,所以枯死。我們應當明白最下層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這種工作,又須徹底去干。一次,工人為我們鑿井,沒有挖到泉下就中止了,臨行,要我寫字送他,我就送他八個字:“下層工作,務須徹底。”我們愿意同大家一齊下鄉挖到活泉為止。
我們中國已經墮入老八股和洋八股的深淵里④,抱著偽知識當寶貝的人,譬如在水里向著反光跑,愈跑愈近死路。惟有放棄虛光,才是走向生路。諸位如愿加入我們的團體,和我們共找生路,我們的誠懇請求是:“出空腦袋里的偽知識。”我們又報告我們并沒有什么真知識奉送諸位,真知識是要自得的。但必須出空偽知識,才有獲得真知識的可能。這是我們歡迎大家下鄉時所要特別說明的。
[注釋]① 伯斯篤(1822—1895): 通譯為“巴斯德”。法國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他在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人類從許多傳染病的危險中解救出來。② 癆病蟲: 即肺結核桿菌。③ 鄉村師范指導員: 即鄉村師范教師。當時,曉莊學校的各種教師都叫指導員,不稱教員。④ 老八股和洋八股: 這里是指舊的封建教條和脫離中國實際的洋教條。八股: 即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主要摘自“四書”,所論的內容也要根據宋代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不允許自由發揮,是形式死板的文體。
[作者]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知行,最后改為行知,安徽歙縣人。著名教育家。畢業于金陵大學,后留學美國,專研教育。回國后積極推行平民教育,尤重視鄉村教育,創辦的曉莊鄉村師范學校聞名海內外。著作集為《陶行知全集》。
[鑒賞]1927年,陶行知為了進一步推行平民教育,在南京近郊創辦了一所曉莊師范學校。為了吸引和動員更多的青年知識分子獻身于農村平民教育,他給在校的大學生們寫了這封信。
教育立國,教育興國,這是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共識。但到底是注重于培養精英,還是改造民眾,意見卻不一致。陶行知通過對國情的客觀、冷靜的分析,毅然選擇了難度更大的后者;更為可貴的是,他率先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地開展農村平民教育。從此信中,讀者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從平民教育的依據、意義,到平民教育的方針、方法。而透過這林林總總的觀念和設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愛國憂民、真做實干的平民教育家的高大形象。
上一篇:《書信鑒賞·情書·給亡婦》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家書·給弟香亭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