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家書·付邁一首》注釋與鑒賞
宋·蘇軾
古人有言: 有若無,實若虛②。況汝實無而虛者耶?使人謂汝庸人③,實無所能,聞于吾者,乃吾之望也。慎言語,節飲食,晏寢早起,務安其形骸為善也④。臨書以是告汝。付邁。四月十五日。
[注釋]① 邁: 蘇邁,蘇軾之子。② “有若無”二句: 有學問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像空無所有一樣。語出《論語·泰伯》。③ 庸人: 平常人,亦指見識淺陋的人。④ 形骸: 謂人的形體。
[作者]見《答謝民師書》作者介紹。
[鑒賞]東坡一生,可謂享盡風光又歷盡坎坷。嘉祐元年(1056年)21歲的東坡和弟蘇轍隨父蘇洵由四川入京。兄弟二人,同榜高中進士,名噪京師。歐陽修等朝廷重臣均以國士禮待之,連仁宗皇帝亦贊嘆為國家找到了兩位可做宰相之才。然蘇軾性格外露,意氣風發,又堅持理想,率直敢言。不久便被變法派陷于“烏臺詩案”之中,一時間親友驚散,家人震恐,成為他一生苦難的起點。在以后的日子里數度沉浮,多次被貶。最后竟被流放到當時認為必死之地——海南島。這封信是他在被貶惠州時寫給長子蘇邁的。“有若無,實若虛”,“慎言語”、“無所能”,這些都是痛定思痛時的省悟。要兒子在別人眼里被目為是“庸人”,實際上是他對自身的一種否定。在這寥寥數語當中,隱含著多少人生的辛酸和苦楚!
上一篇:收藏手記·文房雜項篇·從篆刻取資辨印人作品
下一篇: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低吸高拋·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