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記·文房雜項篇·從篆刻取資辨印人作品
田黃雕螭龍紋方章(清)
中國近 300 年印學發展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廣取博采,印外求印。凡卓有成就的治印大家都把觸角伸向了各種金石資料,從中獲取藝術滋養。天津印人王釗則是將甲骨文用于治印的高手,堪稱“甲骨入印第一人”。
王釗(1883—1946),初名衡,字燮民,一字雪民。自青年時即從其兄王襄研究金石文字、書法篆刻,且喜好古玩,精于鑒賞。王襄排行老二,天津人稱他為“王二爺”,王釗排行老六,天津人稱他為“王六爺”。王釗的篆刻作品樸厚嚴謹,一筆不茍,章法講究,有《王燮民先生印譜》、《雪民印譜》、《雪民遺作》傳世。前人評價其“所刻貞卜(即甲骨)周秦文字,非常精到,邊款一以貞卜文刻之,尤見特色”。據筆者所知,王襄用印,如“ 室藏鏡”等,均為王釗所刻。張大千對王釗治印頗為激賞,其用印有不少出自王釗之手。老一輩書法篆刻家齊治源、藍云諸先生皆出其門下。
王釗何以與甲骨結緣?這話還得從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的秋天說起。
那年農歷十月的一天,天津馬家店來了一位叫范壽軒的古董商,他帶來一種狀如獸骨上雕有奇怪字樣東西。對金石考古具有極深造詣的王襄、孟廣慧得知后即刻趕往馬家店,經分析辨認,遂將那些不知名的東西斷為殷墟商代卜骨。這是最初與甲骨的“見面”。實際上,當時在場的共有 4 人,除王襄、孟廣慧外,還有王襄的弟弟、正值風華之年的王釗,另外還有曾為端方作幕的書畫家馬家桐。自此以后,王襄經多方苦心搜求,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甲骨實物。
王襄和王釗兄弟都傾心于甲骨。陸辛農先生稱王釗“金石甲骨文字之學,不讓乃兄綸閣先生”。當然,對于二哥王襄來說,甲骨主要是用于研究殷墟文字,而對于酷愛篆刻藝術的王釗來說,他卻更多地將甲骨當作了治印的借鑒。他在刻印中除融會周秦古璽、兩漢印章,取資于金文、古陶、封泥、元人私押之外,竭力從甲骨中規貌取神。上世紀 70年代,津人楊魯安(現在內蒙古呼市)極力搜集王釗的篆刻作品,鈐有《王雪民印譜》。我曾在齊治源先生處得見該印譜,從印拓上看,王釗早年確有不少印章為擬甲骨之作。
筆者存有王釗朱文印兩方,亦可窺其篆刻之風貌。一方印文為“子申五十后所作”印。此印章法挪讓穿插有致,匠心獨運,有古樸堅實之感,富清秀流暢之韻,平淡但不平庸。細品這方印,“子申”二字線條活潑,動感強烈;“五十”二字化作一字式布局,“十”字中間飽滿的朱圓點與其下“后”字的一串“白泡”形成鮮明對比;“所作”二字線條多作交叉,角度參差,穿插有序,似兩手交插,又有呼應對稱之美。從文字的安排上隱約見到甲骨文那舒美和諧的布列,顯然是從甲骨中吸取了精華。
另一方印為“通文所藏”,雖印文不是取甲骨文,但有甲骨文邊款兩段:一為“癸酉三月擬秦官印法,王釗”。又有“君石方家再正,六月九日重刊”??梢姶擞∧酥乜讨?。其印文古雅別致,章法嚴謹而富于變化,頗能代表王釗的篆刻格調。尤其是甲骨文印款,更是前無古人,獨樹一幟?!熬笔墙蜷T書法家王印。從印款上看,“通文所藏”印的創作年代當在 1933 年,王雪民恰年屆五旬。
在中國流派篆刻史上,趙之謙吸收魏晉碑版造像等精華,黃牧甫將錢幣、燈、鏡的銘文熔鑄于心間,吳昌碩將磚瓦、權、詔驅之腕底,各自創作出極富個性和時代面貌的篆刻作品。王釗的藝術實踐進一步證明,從篆刻取資和對金石的開掘融入中分辨近代印人作品面貌,是印章鑒賞不可忽略的一環。
子申五十后所作 王釗
通文所藏 王釗
上一篇: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買家卻比賣家精
下一篇:《書信鑒賞·家書·付邁一首》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