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家書·與吳司錄議王逢原姻事書》注釋與鑒賞
宋·王安石
某啟: 新正伏惟二舅都曹尊體動止萬福①!向曾上狀②,不審得達左右否③?王令秀才見在江陰聚學④,文學智識與性行誠是豪杰之士。或傳其所為過當⑤,皆不足信。某此深察其所為,大抵只是守節安貧耳。近日人從之學者甚眾,亦不至絕貧之;況其家口寡⑥,亦易為贍足⑦。雖然不應舉,以某計之,今應舉者未必及第,未必不困窮,更請斟酌。此人但恐久遠非終困窮者也,雖終困窮,其畜妻子當亦不至失所也⑧。渠卻望二舅有信來⑨,決知親事終如何。幸一賜報也。
尚寒,伏乞善保尊重!
[注釋]① 新正: 此指嘉祐三年(1058年)新年正月。二舅: 吳蕡。都曹,官名。萬福: 多福。② 向曾上狀: 前曾奉上一信。③ 不審: 不知。④ 王令(1032—1059): 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北宋詩人。至和元年(1054年),王令在高郵軍教私塾,與時任舒州通判奉召入京的王安石晤面,兩人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交。嘉祐二年(1057年),王令在江陰(今屬江蘇)聚徒教學,與時任常州知州的王安石過從甚密,故王安石為其寫信議婚。⑤ 傳其所為過當: 指其雖貧卻不應舉的獨特行為。⑥ 家口寡: 王令本與其守寡的姐姐和外甥一起生活,時其姐已改嫁,故稱家口寡。⑦ 贍足: 贍養豐足。⑧ 畜妻子: 養育妻子和兒女。⑨ 渠: 他,指王令。
[作者]見《答司馬諫議書》作者介紹。
[鑒賞]人與人之間的相交、相識、相知,從古到今,年齡、地位、權勢、金錢間的平衡關系是少不了的。時王安石論學識,是文壇主將,論地位已是常州知州。而王令只不過是一介布衣,貧病交困,且素志不應科舉,不入仕途,兩人年齡又懸殊十一歲之多。然他們倆卻是一見傾心,酒酣耳熱,談詩論文,縱評天下,分外親熱。王令因家貧,至二十六歲尚未婚娶。王安石先后兩次寫信給二舅吳蕡,希望他能答應王令與其女兒的婚事,這是第二封。安石寫信向來簡捷痛快,不枝不蔓。二舅心中所慮,唯在王令之才學人品及家境貧寒。安石則在信中談自己深察其所為的結論: 一是文學智識與性行誠為豪杰之士;二是從王令的學生多,家口寡,分析其必不至于絕貧;三是從找其他人做女婿未必不貧。以此三層意思,來破二舅之疑慮。短短二百來字,卻是寫得情懇意切,詞完氣足。其結果是吳蕡將女兒嫁給了王令。
上一篇:《書信鑒賞·情書·與司馬相如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與吳季重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