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努什奇《部長的小豬》全文|賞析|讀后感
〔南斯拉夫〕努什奇
圣誕節前,我買了頭好漂亮的小豬。全家人一個挨著一個地摸它,都叫聲:“哎喲!”我第一個摸,第一個叫“哎喲”;其次是我的妻子;再其次是我的岳母,我的小姨子,我的孩子們和廚娘。大家你摸一下,我摸一下,你“哎喲”一聲,我“哎喲”一聲。
除此之外,我聽從岳母的忠告,把神父請來給小豬舉行犧牲前的凈化儀式。 在這一切都做妥當之后, 我們方才安下心來做日常瑣事。
岳母在脖子上貼止痛芥子膏,身上圍上毯子,坐在爐邊;小姨子邊做邊試赴舞會穿的白色長裙; 妻子給孩子們洗澡,幫他們把纏得不像話的纏頭布巾纏好,然后和平素一樣,把生土豆切成片,貼在頭上治頭痛。廚娘穿上我的舊靴子去抖地毯,我在刮胡子。
就在這安寧閑逸、每個人都忙著各自的事情的時刻,廚娘一頭闖進來,直嚷:“小豬跑了!”
我們不約而同地從各自的角落發出你分不清是說什么的叫聲,拔腿就向外沖。我連帽子也沒顧上戴,臉上盡是肥皂沫,脖子上還圍著毛巾,奔在最前面。后面跟著我的妻子,頭上貼著土豆片。她后面是圍著毯子、脖子上貼著止痛膏的岳母和穿著舞會長裙的小姨子。小姨子后面是用掃帚武裝起來的廚娘。我那兩個“小傻瓜”,頭上纏著頭巾也跑在后面。
我親自指揮著這支隊伍,敵人一路敗退,我們頑強地向前推進,無一傷亡。只有岳母在路上丟失了脖子上的止痛膏,妻子丟失了頭上的土豆片。盡管如此,這支隊伍的士氣仍然很旺盛,勇敢地向著勝利飛速前進。我們就這樣一連追過了貝爾格萊德的兩三條街道,直到敵人躲進一家院子。我不失時機地發出果斷的命令,并改變了戰斗隊形。我把重炮,也就是我的岳母,安置在院子的大門口; 把山炮——我的妻子和小姨子擺在院子里適當的地方,控制住整個地盤; 讓廚娘守住后方即廁所旁邊; 把步兵——纏著頭巾的孩子布置成一條散兵線;我本人則親自進行偵察。
我們堅信一定能獲勝。不過,在任何戰役中,哪怕一點點最微小的意外情況都可能致命地影響戰斗的結局。果然不出所料,圍墻上有個洞,小豬鉆了出去,躲進另一家住宅。這就意味著,繼續采取軍事行動已不適宜。
我們從戰場上回來,仿佛拿破侖的軍隊從莫斯科敗退下來一樣。我低著頭走在前面,我的隊伍垂頭喪氣地跟在后面……而就在另一幢住宅里,有人正摸著我的小豬在喊:“哎喲! ……”
正在我絕望地等待過圣誕節的當兒,外面傳說內務部部長先生的小豬也逃跑了。你想,這是多么不幸! 部長先生在圣誕節也沒有小豬吃了。這么說來,部長先生的命運和我的命運有了某種共同之處,這可大大地安慰了我。
爾格萊德警察局:“喂! 喂!我的一頭小豬跑了。”
各位,請設想一下各位警察分局的局長,設想一下所有的警官,他們都在想些什么。你想,這件事恰好又發生在圣誕節之前,而在新年前通常總有人被提升官職。可想而知,每個當官的無不在暗自思忖:“嘿,就憑這只小豬,滿可以撈它一級!”
于是大家都行動了起來。瞧,市區分局的局長出動了,后面跟著一個手捧小豬的憲兵。他們直奔部長先生的家。
“部長先生,我有幸向您報告,我全力以赴,親自出馬,很快就找到了您的小豬。”
不一會兒,瞧,伏拉察爾區的分局長也動身了,后面跟著一個手捧一頭小豬的憲兵。
“部長先生,我有幸……”
沒過二十分鐘,薩瓦瑪爾區分局的警官也來了,他身后的憲兵捧著第三頭小豬。
已有三頭小豬在部長先生家的院子里哼哼地叫了。同樣,已經有三個當官的在想著晉級。正在這當口,第四個當官的也從多爾紹爾區來了,后面跟著一個手捧小豬的憲兵!
“部長先生,我有幸向您報告,我親自找到了您那逃跑的小豬。”
過了不多時,一輛車子駛到,車里走出托彼乞捷爾區警察局警監,后面跟著一個手捧小豬的憲兵。
“您看,部長先生,您的小豬竟逃到托彼乞捷爾區去了,但我一下就把它認出來了。這回可跑不掉了。”
另一位當官的從巴里洛爾區來到這里,后面跟著一個手捧火雞的憲兵。是啊,找不到小豬,找只火雞也好,反正都一樣,總不能因為這點小差別而落在自己的同事后面。
在我過節沒吃上小豬的同時,部長先生家中,有各區送來的小豬在不住聲地哼哼叫著,每個區都有個分局長在等著新年升官。
但愿我也能當上這么個部長,也有只小豬從家里逃跑。那時,我就把這件事通知各州的警察局。
(劉圣然 譯)
選自《外國小說報》1981年第2期
【賞析】 這是一篇絕妙的諷刺小說。
有人說,諷刺的生命在于真實。又有人說,諷刺的魅力在于夸張。在本文中,兩者得到了絕妙的統一。
作者形象地為我們描繪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畫面。在一面,是普通人“我”的小豬逃走之后,全家出動采取“軍事行動” 的熱鬧場面。在另一面,是內務部長家的小豬逃走之后,局長、憲兵們紛紛送豬上門的滑稽場面。兩者對比強烈,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令人難忘的藝術效果。
我們說它是真實的,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丟失的不是小豬,也可能失主不是內務部長,但是,無論老百姓,還是“當官的”,總會遇到種種不盡人意的意外事故。每逢此時,在一個官僚主義泛濫,逢迎拍馬之風盛行的社會里,真正倒霉的,只能是老百姓。而部長們是永遠不會吃苦頭的。這種心態,不僅廣泛存在于老百姓之中,而且也確實是社會主義國家目前所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作者以一位藝術家的勇氣和良心,大膽揭示出這種社會弊病,并予以辛辣的諷刺,自然道出了人民的心聲。就這一點而言,它是真實的,有力的,深刻的。
我們說它是夸張的,是因為作者在創作中,巧妙地采用了對比手法。當普通人“我”的一家“仿佛拿破侖的軍隊從莫斯科敗退下來一樣”,“絕望地過圣誕節的當兒”,內務部長的家中,卻接二連三的有人送來小豬和火雞。一股強大的推動力——想著提升官職、晉級——促使著大大小小的局長、憲兵們,絡繹不絕地利用這個天賜良機合法地前往部長先生家去進貢。作者亦莊亦諧,寓諷刺于描寫之中,雖然通篇未發任何慷慨激昂之詞,但是心中的憤懣卻盡泄筆底了。
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學中,諷刺作品的命運,常常不是很好的。這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但是,看到努什奇的這篇小說后,卻使人不得不對南斯拉夫的當代小說刮目相看。至少,它使我們看到,隨著官僚主義的愈加蔓延, 來自人民的不滿呼聲,一種代表著社會進步要求的民主風氣與正義批評,正在文學中愈來愈強烈地表現出來。這正是諷刺文學產生的土壤,也是它的希望之所在。
(李志)
上一篇:《那雙手》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醉人的春夜》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