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廬山真面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廬山真面目: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詞源:宋·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詞由: 公元1084年,蘇軾有一天到廬山游玩, 深為廬山的雄偉壯麗的景色所傾倒, 于是以他獨特的生活體驗寫了《題西林壁》這首富有哲理的小詩。詩篇這樣描述:正面看去,廬山高嶺橫空,側面一看,卻又是峭拔的奇峰, 一橫直, 一矗立; 再從遠看又從近看, 更是千姿百態, 氣象萬千。廬山的面目實在難以說清, 原因就在于自 己處在深山之中。
詞義: 廬山的本來面目。廬山: 在江西九江市南面, 是我國的一座名山, 峰巒起伏, 形態萬千, 長年彌漫著縹緲的煙霧, 使人不易看清它的實際情狀。比喻一件事的真相,或一個人的本來面目。亦作“廬山面目”。
書證: 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記>序》:“而先生姙妾李氏出嫁所生介立李翁, 痛遺文缺殘, 訪得干義興之故家, 涂抹刪改, 非復廬山面目。”清·尤侗《上沈旭輪師》:“愿與世人共識廬山面目, 勿云后遂無問津者。”
上一篇:成語《莊生夢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開卷有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