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剪影·民風民俗名言大全
〔美詞薈萃〕
陳規陋習婚喪嫁娶民風淳樸良辰吉日新春佳節
重陽登高吹吹打打火樹銀花頂禮膜拜舉杯歡慶
歡聲雷動接踵而至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畢恭畢敬
佳句寶典
1.七月是舉辦那達慕的黃金季節,整個綠色的海洋隨著草原盛會的到來沸騰了。
2.在萬象寺,一位銀發蒼蒼的老婆婆一邊走一邊叩拜,我也被那位老婆婆的虔誠感動了。
3.這便是名聞天下的潑水節了。但見水花揚起,人頭攢動,笑聲四起。
4.江上,龍舟騰飛;岸邊,歡聲笑語;一陣陣鼓聲催促著賽手們猛勁劃槳,都希望在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會”上拔頭籌。
5.每逢春節,只要你稍加留神,就可以看到,無論哪家的門窗、甚至屋內墻上,準貼著一張張色彩鮮艷、粗獷質樸、形象逼真的剪紙。
6.喜姑快過門了,村里人按照當地的習俗,給她做了頭發,盤成一個油黑的髻,又為她趕做了一只“子孫桶”。
7.入夜,那達慕遠遠無結束的意思:馬頭琴聲在夜空中飄散,人們燃起篝火繼續唱著、跳著,年輕男女開始了神話般的敖包相會。
名家名段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魯迅《故鄉》
“大書”比較“小書”尤其著重表演。說書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張半桌,偶然站起來,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員上了戲臺一樣,交戰,打擂臺,都要把雙方的姿態做給人家看。據內行家的意見,這些動作要做得沉著老到,一絲不亂,才是真功夫。說到這等情節自然很吃力,所以這等情節也就是“大書”的關子。譬如聽《水滸》,前十天半個月就傳說“明天該是景陽岡打虎了”,但是過了十天半個月,還只說到武松醉醺醺跑上岡子去……
說“大書”的又有一聲“咆頭”,算是了不得的“力作”。那是非常之長的喊叫,舌頭打著滾,聲音從闊大轉到尖銳,又從尖銳轉到奔放,有本領的喊起來,大概占到一兩分鐘的時間:算是勇夫發威時候的吼聲。張飛喝斷灞陵橋就是這么一聲“咆頭”。聽眾聽到了“咆頭”,散出書場來還覺得津津有味。
——葉圣陶《說書》
鄉鎮上有一種“來扇館”,就是茶館,客人來了,才把爐子里的火扇旺,燉開了水沖茶,所以得了這個名稱。每天上午九十點鐘的時候“來扇館”卻名不副實了,急急忙忙扇爐子還嫌來不及應付,哪里有客來才扇那么清閑?原來這個時候,鎮上稱為某爺某爺的先生們睡得酣足了,醒了,從床上爬起來,一手扣著衣扣,一手托著水煙袋,就來到“來扇館”里,泥土地上點綴著濃黃的痰,露筋的桌子上滿綴著油膩和糕餅的細屑;蒼蠅時飛時止,忽集忽散,像荒野里的烏鴉;狹條板凳有的斷了腿,有的裂了縫;兩扇木板窗外射進一些光亮來。某爺某爺坐滿了一屋子,他們覺得舒適極了,一口沸燙的茶使他們神清氣爽,幾管濃辣的水煙使他們精神百倍。于是一切聲音開始散布開來:有的講昨天的賭局,打出了一張什么牌,就贏了兩底;有的講自己的食譜,西瓜雞湯下面,茶腿丁煮粥;還講怎么做雞肉蝦仁水餃;有的講本鎮新聞,哪家女兒同某某有私情,哪家老頭兒娶了個十五歲的侍妾;有的講些異聞奇事,說鬼怪之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有幾位不開口的,他們在那里默聽,微笑,吐痰,吸煙,支頤,遐想,指頭輕敲桌子,默唱三眼一板的雅曲。迷蒙的煙氣彌漫一室,一切形一切聲都像在云里霧里。午飯時候到了,他們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罷了飯依舊聚集在“來扇館”里,直到晚上為止,一切和午前一樣。豈止和午前一樣,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樣。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了!
——葉圣陶《生活》
不過,別看一丈青大娘能鎮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滿子。何家世代單傳,輩輩一棵苗,何滿子的爺爺就是老生兒,他父親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將近四十歲時才落生的;偏是何滿子不同凡響,是他母親頭一胎生下來的貴子。一丈青大娘一聽見孫子呱呱墜地的啼聲,喜淚如雨,又燒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許愿。洗三那天,親手殺了一只羊和三只雞,擺了個小宴;滿月那天,更殺了一口豬和六只鴨,大宴鄉親。她又跑遍沿河幾個村落,挨門挨戶乞討零碎布頭兒,給何滿子縫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給何滿子穿上,抱出來見客,博得一片彩聲。到一周歲生日,還打造了一個分量不小的包銅鍍金長命鎖,金光閃閃,差一點把何滿子勒斷了氣。
——劉紹棠《蒲柳人家》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鑼鼓響的地方去看一看吧。我以為這鑼鼓響的是什么變把戲的,一定也是癟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這是“南洋武術班”,上海的《良友畫報》六十二期連載的“臥釘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員。那不是無名的“江湖班”,然而他們只售票價十六枚銅元。
看客卻很少,不滿二百(我進去的時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術班的人們好像有點失望,但他們認真地表演了預告中的五六套:馬戲、穿劍門、穿火門、走鉛絲、大力士……他們說:“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馬虎。”他們三條船上男女老少總共有三十個人!
在我看來,這所謂南洋武術班的幾套把式比起從前“香市”里的打拳頭賣膏藥的玩意來,委實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擠得滿場沒個空隙兒嗎?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來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農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
后來我知道,鎮上的小商人是重興這“香市”的主動者:他們想著借此吸引游客,振興市面;他們打算從農民的干癟的袋里榨出幾文來。可是他們這計劃失敗了!
——茅盾《香市》
習作佳段
1.故鄉康巴的手工藝品很多,它們風格獨特、高雅,任何一件都會給人以一種不同凡響的感受。就說眾人所青睞的藏刀吧,那精雕細琢的圖紋,那結構嚴謹的刀把,那鋒利無比的刀刃,康巴藏民,愛將它佩在腰間,男子增添了幾分陽剛之氣,女子則添加了幾分灑脫。少女佩戴的刀的刀筒上,還鑲有五至六顆紅藍相間排列的珊瑚,顯得古樸而又麗質。還有制作精細的佛珠,一根絲線將它們串列起來,這樣就成了一串念“嗡嘛呢”專用的佛珠鏈。
2.火把節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著節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五彩艷麗的裙子擺動著,旋轉著,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著百花叢中的“牡丹花”。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戶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叨:“燒死瘟疫,牛羊發展。”祈求六畜興旺,莊稼獲得豐收。接著,全寨各家各戶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九粒、草九根,象征有數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
3.她從懷中拿出早已用象征吉祥純潔的白色羊毛繩子穿好的經幡,順風抖了幾下,捧在手里,雙手合十,貼在胸前,閉上眼睛,嘴里不停地念著什么。過了好久,她才踮起腳盡力地往上夠,把經幡高高地、高高地掛起來。五色經幡在風中“嘩嘩”地搖擺著,似乎母親的祈愿隨風傳送到天地諸神那里。
4.離帳篷遠遠的,帳篷口一條高大的狗,猛地竄起身,沖著我大叫起來。隨著狗的叫聲,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跑出帳篷,十分驚奇地望望我,連忙又跑進去,拉出一位中年婦女。她身穿藏袍,胸前佩戴幾掛銀項鏈,手腕上、耳朵上掛滿貴重首飾。早就聽人說過藏族婦女與其他婦女不同,而青海的藏族女子又不同于西藏的婦女。她們豪爽的性格使得她們愿將自己的所有財富都表露在外。也許是從我的裝束上,她看出我是個迷途的旅游者,于是她笑著迎上來,身體往前微傾,伸出右手,說著我聽不懂的藏語,做一個“請進”的動作,把我讓進了帳篷,親手送上一大碗熱騰騰的奶茶。這種用牛奶泡茯茶而成的奶茶,只一口便使我周身的寒氣一掃而光。就在這時,帳篷的男主人——一個黑紅臉膛的粗壯漢子,也緊跟在兒子的后面走了進來。他爽朗地大笑著,手里托著一條潔白的哈達,朝我鞠個躬,將哈達送到我的面前。接過哈達,我按照藏族的習慣,將它系在身上,連忙合掌道謝。女主人已經把餅子、牛肉擺在了我的面前。也許是太餓了,盡管那烤牛肉膻味很重,又沒有任何作料,可我覺得比一切佳肴都要鮮美。我大口吃著餅子,嚼著牛肉,喝著奶茶,主人坐在一旁,會心地看著我,笑著,說著,好像鼓勵我“再吃一些”,“多吃—點兒”。在這兒,你可用不著客氣,吃得少會被主人誤解為看不起他。
5.牧民們熱情好客。每當客人到來,他們都會拿出親手做的風味小吃,讓你品嘗。奶豆腐、奶酪、酸奶、馬奶酒,都是待客的上等佳品。更令人難忘的是,他們會熱心地做你的導游,帶你欣賞達里湖的風光;傍晚,邀請你和他們一起圍坐在火堆旁,彈起馬頭琴,跳起“安戴舞”。那些年過半百的老牧民,還會有枝有葉地講述古老的神話傳說。當然,還有牧歌此起彼伏,順風傳播,就連那些不懂人意的牲畜,也豎起耳朵,久久不肯躺下休息。
上一篇:《校園情懷·游戲嬉戲》記事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技巧點撥·插敘法》記事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