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元臣·鴝鵒鳥》注釋,意譯與解說
鴝鵒①之鳥,出于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②,久之,能效③人言。但能效數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蟬鳴于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曷④若我自鳴其意哉!”鳥俯首而慚,終身不復效人言。今文章家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
——《叔苴子》
【注釋】
①鴝(qu)鵒(yu):即八哥。雄鳥善鳴,經訓練,能模仿人言。②羅:捕鳥的網,這里作動詞用,意為捕捉。調其舌:調整它的舌頭。③效:效法、學習。④曷:何,哪能。
【意譯】
鴝鵒這種鳥,生長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到后就調整它的舌頭,教它說話。時間一長,鴝鵒果真能模仿人說話了。不過只能模仿幾句話,整天唱歌,也只能是幾聲而已。蟬在庭院里鳴叫,鳥聽到了就笑它。蟬對鴝鵒說:“你能模仿人說話,很好,但你所說的,等于沒說。何不像我要說就說我心里想的呢?”鳥慚愧得低下了頭,終身不再模仿人說話。現在的一些文章家,偷竊模仿成風, 都是不感到慚愧的鴝鵒罷了。
【解說】
“八哥”學人語,是馴化的結果。馴的第一步,是“羅”——用網捕捉回來。“馴”的第二步,是調教,訣竅還是誘以它愛吃的東西。將它愛吃的拿在手上, 叫他學人說話。學了, 就給吃; 不學,就不給吃——不愁它不學。為了一點吃的東西,八哥終于給人玩于股掌。封建時代的文人, 人云亦云,跟在統治者后面、得勢者后面亦步亦趨,也只是一個字的作用: 利。不過, 有些文人“學”得地道,“學”得巧妙; 有些 “學”得笨拙, “學”得膚淺。作者的用意, 主要是嘲笑后一種人, 也算不得徹底。
【相關名言】
有所不言, 言必當; 有所不為, 為必成。
——呂坤
上一篇:《劉基·鴝鵒噪虎》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安·鵲巢扶枝》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