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一傅眾咻》寓言賞析
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諸。”
曰:“一齊人傅諸,眾楚人咻之, 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
戴不勝是宋國的大夫,孟子為了闡明國君必須親賢遠佞的道理,向他講述了這一則寓言。孟子認為,楚人之子要學好齊語,如果不離開本地,光是請一個齊國人來教,即使你每天打他,那也是學不好的。因為眾多的楚國人對他的干擾太大(咻音xiu,吵鬧),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如果變換環境,把這個楚人之子帶到齊國的街巷之中(莊、岳是齊國的兩條街里名稱),那么你即使每天打他,他也不會再說楚語,而是滿口的齊國話了。孟子的意思是,如果一位國君想做賢明的君主,僅有一個賢臣輔佐,而周圍其他人盡是奸佞之徒,那么即使賢臣日進忠言,國君也不可能成為圣明之主;反之,國君任用的如果絕大多數是賢良之臣,他就一定會變得聰明賢達,即使有一二小人日進讒言,也只是徒勞。總之,這則寓言說明:要使國家政治清明,君主首先要給自己造成一個良好的環境,切勿讓宵小之徒包圍。一賢臣輔之,眾奸臣咻之,后果必然是君主糊涂,政治腐敗。這就是“一傅眾咻”的本來寓意。
這則寓言除了闡述孟子的政治主張外,還包含有更普遍的意義。它說明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十分巨大的,就象古語所說:“白沙在泥,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選擇良好的客觀環境,對于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是極其重要的。當然。這則寓言只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沒有指出人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適應和改造客觀環境,這可說是它的不足之處。
這則寓言采用問答形式,先由孟子設問:“楚人之子學習齊語,是以齊人為師好,還是以楚人為師好?”然后戴不勝回答說:“以齊人為師好?!币话銇碚f,這個回答是對的。但孟子認為這個回答并不全面,于是他從環境對人的影響來討論問題,作出更正確的說明。孟子的回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體現了孟子文章善辯的風格。
“一傅眾咻”作為成語,一般用來表示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和干擾,或比喻做某事不會收到成效。從比喻本身看,也常為語言學家們所推重,用以說明要提高學習語言(特別是外語)的效率,必須造成有利的語言環境。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一頭夸耀家世的騾子》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