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良《醉人的春夜》全文|賞析|讀后感
吳金良
“再遇到人,一定開口。”陳靜想著,抬眼望了望胡同里昏黃的路燈夜深了,到處是一片片黑黝黝的怪影。“唉! 這倒霉的自行車!”她從心底發出一聲無可奈何的喟嘆 。
身后傳來一串自行車鈴聲,陳靜只來得及“哎”了一聲,騎車的小伙子已經一掠而過。
咦! 騎車的小伙子又回來了。陳靜心里卻緊張起來:“這么晚了,他……”“您剛才喊我?”小伙子跳下車。“啊,沒。”矜持和自衛的心理占了上風,她語無倫次了。“是車子壞了吧?”一雙似笑非笑的細長眼睛望著她。陳靜稍稍鎮靜了一下:“鏈子卡在大套里了。”她吶吶著.低著頭,心里升起一線希望的光。“那,我也愛莫能助了。沒工具,誰也拆不開大鏈套呀。”陳靜心里又是一片黑暗。“你家遠嗎?”“我家?”她沒了主意,下意識地推著車子往前走了幾步。“這樣吧,胡同口外左邊,有個車鋪,這會兒可能還有人,你去看看吧!”小伙子在她身后跨上車子,邊說邊飛快地騎跑了。“這號人!”陳靜差點哭了。十一點了。哪家的車鋪這時候還有人?她心里咒那小伙子:“騙人!叫你今晚做個噩夢。”
不信歸不信,出了胡同口,陳靜忍不住真朝左手方向看了一眼。便道上,果然有間小屋還亮著燈。她躊躇地站住了,小屋里走出一位二十來歲的姑娘,沖著陳靜喊:“同志,來吧!”“哎呀,真是車鋪!”陳靜覺得周圍一下子亮了起來,沮喪、恐懼,一股腦兒沒了。
這是間臨街筒子房,通里屋的門關著。外面這間,只有一桌一床和一輛自行車。一個年輕人正蹲在桌邊翻看什么。“請進,就是地方小了點。”年輕人站起身,手里拿著把改錐。陳靜一愣:“是你?” “是我。”年輕人笑了:“我說有人嘛,還能騙您。”他狡黠地眨了眨細長的眼睛。“我哥送我嫂子上夜班,回來就急火火地把我叫起來,說有要事,原來是……”跟在陳靜后面的姑娘說話像是放機槍。“還是有個體戶好。”陳靜心里想著,感激地沖著那姑娘笑了笑:“太麻煩你們了。”“沒什么,我哥怕您不敢來,才讓我起來招呼您,其實您也是膽子太小,我就不怕。”說得陳靜怪難為情的。
會者不難,車很快修好了。“多少錢?”陳靜打心里希望這小伙子多收她點兒錢。“錢?” 小伙子一愣,旋即笑了:“給五塊錢吧。”一只大手,滿是油污,伸到陳靜面前:“五塊? 敲詐!”陳靜心里一驚,卻又無可奈何地掏出錢包。“哥——”快嘴的姑娘拉長了聲音叫著,“這么晚了,你還開玩笑!”她嬌嗔地把那只油污的手打下去,轉頭對著陳靜:“同志,您別多心,他就這樣跟誰都瞎逗。我們又不是開業修車的,哪兒有幫幫忙就要錢的?” 姑娘有點不好意思了,臉上泛著紅潮。“好了,不開玩笑了。”小伙子搓了搓手,咧開嘴笑著,露出一排潔白整齊的牙齒。
一路上,微風吹著陳靜的長發,拂到臉上,怪癢癢的,又很舒服。她覺得今天晚上的路燈格外地亮,亮得耀眼; 空氣中,也仿佛有種醇美的甜味。
呵,你這醉人的春夜!
選自《北京晚報》
【賞析】 我們說微型小說篇幅短小,信息量相對也就少多了,因此如果不在藝術技巧上下功夫,一切美好的愿望只能想得到而做不到。本文作者在如何充分利用字面空間和心理空間方面為我們作了有益的嘗試。
小說由二條線索構成: 一是以小伙子為主的情節線,一是以姑娘為主的心理活動線。這不是兩條相互游離、互不搭界的平行線,而是不時地碰撞,閃爍的鉸鏈狀的兩條線。它們的不斷碰撞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巨大的,一方面使全文簡單的情節變得撲朔迷離,生動曲折,懸念迭起,在有限的六、七百字中拓寬了文字空間;另一方面又細膩深刻、抒情般地展示出姑娘心靈解凍的活動過程和纖細微妙的變化,拓寬了心理空間。
我們首先來看看以小伙子為主的情節線。情節的生動曲折在于作者描繪了小伙子的一系列行動和神態,這些舉動在謎底沒有揭開之前,被處理成不可理解、不明意圖,由此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懸念,使作品波瀾頓起,頗具吸引力. 首先是他騎著車從姑娘身邊“一掠而過”,頃刻又騎車返回,這使得姑娘心驚肉跳。他撥弄了幾下壞自行車又說沒工具不好修,然而用“一雙似笑非笑的細長眼睛望著”姑娘,這又使姑娘又氣憤又害怕。小伙子沒有睬這些,扔下話題又“跨”上車子飛快地跑掉了。這些描繪像謎一樣吸引著讀者看下去:“究竟他要把姑娘引向何方?”直到姑娘進了修車鋪發現修車的就是小伙子,才疑竇頓開,感激不盡。可是一波未平又生一波。當姑娘問“多少錢”時,小伙子先是一楞,繼而笑著伸出一只滿是油污的手,要價五元。直到最后,我們才清楚,小伙子原來是一個熱誠、爽朗、幽默而又樂于助人的小伙子,作者所以制造一連串的假象,無非是為了使情節生動曲折,使小伙子的個性特征更鮮明又更貼近生活。
我們再來看另一條以姑娘為主的心理活動線。文章開頭作者將一個壞了自行車的姑娘置于黑暗、無助的春夜之中,這就水到渠成地點出了此時此刻她內心兩種最強烈的愿望: 一是希望有人出現來助她一臂之力;一是害怕有人來,因為不知道來者為何許人!正是在她萬分矛盾、猶豫的時候,小伙子騎車而過又騎車而來,姑娘則緊張害怕地將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對于姑娘這種神經質的、本能的防范心理,如果我們知道小說寫于八十年代初期,就能加以理解了。“文革”十年,給人們的心靈投上了或大或小的陰影,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的友好的關系,使人們相處時成了驚弓之鳥,動輒設防已成了一種本能。
隨著小伙子的一言一行,姑娘的心理活動瞬息萬變,一會兒鎮靜,一會兒紊亂;一會兒看到希望之光,一會兒又沉入黑暗之中。當小伙子終于跑了時,姑娘“差點哭了”。為何而哭?覺得被人騙以后的懊惱; 解除恐懼后的虛脫; 黑暗中的孤獨;失去希望后的無助……
當她的車終于修好時,作者又在她心中投擲了一個不小的波瀾。是小伙子在她走投無路時向她伸出了援助的手,幫助她擺脫了困境,沖這一點,她“真希望小伙子多收點錢”,以表示自己誤解他的歉意和感激之情。可當小伙子真的要價頗高時,她卻“心里一驚”: 真的,世上哪有這么好心的人啊,深夜助我還不是為了錢,料想此時此刻,就是十元、十五元我也不得不修呵,多貪婪的心呵!
作者那樣不遺余力地刻劃姑娘的種種心態: 疑慮、恐懼、沮喪、防備、喜悅、解凍……,不僅展示出了姑娘在這一事件過程中的全部心理活動,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在粉碎“四人幫”之后的早春歲月里,中國人民的心是如何從嚴冬中解放出來的。作品字里行間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極其真切地反映出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消除和互相信任的建立。
上一篇:《部長的小豬》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重逢》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