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契訶夫《柔弱的人》全文|賞析|讀后感
〔俄〕契訶夫
前幾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師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請到我的辦公室來。需要結(jié)算一下工錢。
我對她說:“請坐,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讓我們算算工錢吧。您也許要用錢,你太拘泥禮節(jié),自己是不肯開口的……呶……我們和您講妥,每月三十盧布……”
“四十盧布……”
“不,三十……我這里有記載,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師的工資的……呶,您呆了兩月……”
“兩月零五天……”
“整兩月……我這里是這樣記的。這就是說,應(yīng)付您六十盧布……扣除九個星期日……實際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塊兒學習的,只不過游玩……還有三個節(jié)日……”
尤里婭·瓦西里耶夫娜驟然漲紅了臉,牽動著衣襟,但一語不發(fā)……
“三個節(jié)日一并扣除,應(yīng)扣十二盧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沒學習……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學習……你牙痛三天,我內(nèi)人準您午飯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還剩……嗯……四十一盧布。對吧?”
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兩眼發(fā)紅,并且滿眶濕潤。下巴在顫抖。她神經(jīng)質(zhì)地咳嗽起來,擤了擤鼻涕,但——一語不發(fā)!
“新年底,您打碎一個帶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盧布……按理茶杯的價錢還高,它是傳家之寶……上帝保佑您,我們的財產(chǎn)到處丟失! 而后哪, 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樹撕破禮服……扣除十盧布……女仆盜走瓦里雅皮鞋一雙, 也是出于您玩忽職守,您應(yīng)對一切負責,您是拿工資的嘛,所以,也就是說,再扣除五盧布……一月九日您從我這里支取了九盧布……”
“我沒支過!”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囁嚅著。
“可我這里有記載!”
“呶……那就算這樣,也行。”
“四十一減二十七凈得十四。”
兩眼充滿淚水,長而修美的小鼻子滲著汗珠。令人憐憫的小姑娘啊!
她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有一次我只從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盧布……再沒支過……”
“是嗎?這么說,我這里漏記了! 從十四盧布再扣除……吶,這是您的錢,最可愛的姑娘! 三盧布……三盧布……又三盧布……一盧布再加一盧布……請收下吧!”
我把十一盧布遞給了她……她接過去,喃喃地說:
“merci(法語:‘謝謝’)。”
我一躍而起,開始在屋內(nèi)踱來踱去。憎惡使我不安起來。
“為什么‘謝謝’?”我問。
“為了給錢……”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曉得,這是搶劫! 實際上我偷了你的錢,為什么還說: ‘謝謝’?”
“在別處,根本一文不給。”
“不給?怪啦! 我和您開玩笑,對您的教訓是太殘酷了……我要把您應(yīng)得的八十盧布如數(shù)付給您! 吶,事先已給您裝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這樣快怏不快呢?為什么不抗議?為什么沉默不語?難道生在這個世界口笨嘴拙行嗎?難道可以這樣軟弱嗎?”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卻從她臉上的神態(tài)看出了一答案,這就是 “可以”。
我請她對我的殘酷教訓給予寬恕,接著把使她大為驚奇的八十盧布遞給了她。她羞怯地點了一下數(shù)就走出去了……
我看著她的背影,沉思著:
“在這個世界上做個有權(quán)勢的強者,原來如此輕而易舉!”
(侯存治 于鵬飛 譯)
選自《讀者文摘》1984年1期
【賞析】 專制培植奴性,奴性助長專制。農(nóng)奴后代的契訶夫,自小就憎恨奴性,并決心要在自己身上把 “奴性一點一滴地擠出去”。而對這《柔弱的人》的主人公,在“殘酷”的“搶劫”下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家庭女教師,他“憎惡”得不免憤怒起來。
這種憤怒情緒主要流露于強凌弱的“搶劫”的不斷加碼上,使弱者的奴性不斷強化而令人憎惡。女教師的東家看她柔弱可欺,有意違約把月薪四十盧布說成三十盧布,把兩月零五天說成整兩月;還要扣除九個星期日和三個節(jié)日,兩個孩子中一個有病便扣四天,因牙痛而讓她歇三個半天也要扣錢,孩子打碎一個茶杯的錢,爬樹撕破禮服的錢,以及女仆盜走孩子皮鞋的錢;還要撒謊說她已支取九盧布,如此等等,八十盧布的報酬只剩下十一盧布!而她竟然“一語不發(fā)”,接過這點錢還喃喃道謝!
這時,情勢來個180度的大轉(zhuǎn)彎。東家 “我” 一躍而起,在辦公室里踱來踱去,憤懣不平地對她發(fā)出一連串的責問:“我洗劫了你”,“偷了你的錢”,“為什么還說‘謝謝’?”“為什么不抗議?”“為什么沉默不語?” “難道可以這樣軟弱嗎?”……顯然,這位“我”是作者的化身。但是,作者是沖著這位家庭教師發(fā)怒嗎?他這一連串的反詰和呵斥,乖巧而有力地表達了那個時代俄國志士仁人的憤怒心緒。
當時專制政府利用民意黨人刺殺沙皇事件,不僅大肆搜捕革命黨人,而且加強鎮(zhèn)壓民主運動。在這烏云壓城的白色恐怖里,“有權(quán)勢的強者”專橫跋扈,偽君子、膽小鬼動搖變節(jié),奸佞小人助紂為虐。正在莫斯科大學念書的契訶夫,年僅23歲,雖然攻讀醫(yī)學,喜好文學,并未投身政治活動,卻向往自由民主,關(guān)心時事,熱愛人民,“痛恨以一切形式出現(xiàn)的虛偽和暴力”。他眼見有權(quán)勢者的惡意暴行,弱者的忍辱偷生,能不憤激難抑? 通過女教師的嘴, 他進一步指出: 還有更卑鄙更殘酷的,“在別處,根本一文不給。”因此,“為什么不抗議?”這憎惡和憤怒的呵斥,主要是針對“這個世界上”普遍存在著這類“有權(quán)勢的強者”的,同時也是針對這類“柔弱的人”的奴性的。
作者對這一個“柔弱的人”的感情是復雜的:既蘊含著對這一類人的憎惡和憤怒,因而借她進行“殘酷教訓”;同時又滿懷同情,暗自感嘆“令人憐憫的小姑娘啊!” 聲明那是“開玩笑”,改稱“你”為“您”,請她對“我的殘酷教訓給予寬恕”。但結(jié)尾又嚴正指出,不抗議,沉默不語,會使做個有權(quán)勢的強者“如此輕而易舉”。作者對這一類人的感情,正如魯迅所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英國小說理論家盧伯克在他的經(jīng)典之作《小說技巧》中說,敘述法和戲劇法是寫小說的兩種基本創(chuàng)作技巧。所謂戲劇法,就是描寫場景,運用對話,表現(xiàn)奇巧變幻的沖突。契訶夫是擅長戲劇法寫小說的,喜愛戲劇性題材和把題材戲劇化。在《契訶夫文集》里,有不少短篇以“一場小戲”作為副題。但是,就這短篇而論,他之所以寫此“小戲”,好似魯迅當年的“怒向刀叢覓小詩”,是為了表示憤怒的抗議。
這篇一千二百字的小小說,只寫了兩人對話的小場景。當“柔弱的人”面對“搶劫”一再忍讓,卻使讀者憤激沖動的時候,陡轉(zhuǎn)突變,讀者的激憤為扮演“搶劫者”的“我”所宣泄。小說敘述人“我”好似邊導演邊串演,但假戲真做,真摯深切地表現(xiàn)出憤怒情緒。它戲味兒極濃,富有誘惑讀者并發(fā)人深思的魅力。這場小戲,其表層是近乎惡作劇的鬧劇; 但稍加思索,不難發(fā)覺其涵意深廣,作者面對殘酷的時代,匠心獨運地發(fā)出了強烈的抗議。這是一出“哀民生之多艱”和揭示“哀莫大于心死”的嚴肅劇,也可以說是如高爾基回憶契訶夫時所說的,它的內(nèi)涵是 “隱藏在日常生活的厚層下面”的悲劇。的悲劇。
(汪靖洋)
上一篇:《杯事》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梅莉的晚約》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