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增《改革》全文|賞析|讀后感
吳若增
不怪張君總發牢騷,他那十平方米的房間也是太小了點。
“若增老弟,真對不起,請你坐這個小馬扎吧。你瞧我這屋子,連把椅子都擺不下。”
他從床底抽出一只小馬扎,撐開,一邊遞給我,一邊苦笑。
我把小馬扎靠在墻邊,坐下去,同時打量他這擁擠的斗室: 立柜、衣箱、寫字臺、碗櫥、盆架……只不過是過日子必備的幾樣家具罷了,卻已占滿了絕大部分空間。
“這個寫字臺,供三個知識分子共用(他妻是英語教師,兒是小學學生,他本人是業余小說家)。你坐的這個地方,白天是會客室兼飯廳,夜里是存車處兼廁所……”
聽著他的介紹,我也不禁苦笑。
“跟單位說說,給換一間大一點的……有希望么?”
“嗨,別提了,單位里還有好幾位等著要房結婚呢。比較起來,我這是有勝于無。”
于是,沉默。
忽然,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哎,你搞一次小小的改革怎么樣?”
“怎么?”
“你想啊,你這屋子里占地面積最大的是床。你就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改革它。”
“床怎么改革? 吊到天花板上去?”
“嗨,那怎么行? 你看,你現在是把床橫著,這樣一進門就讓床截住了視線,房間就缺乏縱深感。你要是把床順過來,天不冷的時候再常開開門,這樣,它的縱深感甚至可以包括門外的過道呢……這樣一來,你就會感到寬綽許多啦!”
“哎?這倒是個好主意!”張君的眼睛突然明亮起來,“嗯,老弟,你到底是懂得一點繪畫的人啊!”
…………
過了一個月,我又到張君家去。我看到張君依照我的建議,早已完成了那件小小的改革。
但是……
“你……覺得我這屋子果真寬綽一點兒了么?”張君仍是苦笑著問我。
“唉——”我也只有苦笑,并嘆氣。
把床順過來之后,縱深感固然是增大了,但坐在屋里,卻分明地感到了一種令人窒息的擠壓……這鬼屋子,好象要把我擠成一個長條兒!
“只怪屋子太小啦……”他沮喪地說。
“哎?”我忽然又想到了一個點子,便不肯善罷甘休似地再次勸他,“你再搞一次改革怎么樣?”
“怎么改革?”
“你給我卷尺。”
我接過卷尺,讓他拉住一頭,把他這略顯長方形的屋子仔仔細細地測量了一番。
“好了。這回效果準好!”
“怎么?”他好象勉強地又來了一點興趣。
“你看,你這雙人床是一米五十公分寬,你加的這塊木板是三十公分寬(他一家三口就唾在這張加寬了的雙人床上),這個寬度正好是從門框邊到墻角的距離。你這回把床撤到這門邊,其他的家具也盡可能地往這邊擠,這樣,你的窗下就可以省出一個比較大的空間了。你把寫字臺搬過去,寫字的時候可以不時地望望窗外的院子,這樣,你的視野可就大多啦,那院子里的空間,你都會覺得是在自己的屋子里……”
“哼!”他無可奈何地聳了聳肩,十分猶疑地笑了笑。
“噯,你試一試嘛。”
…… .
也許僅僅是出于對我的熱心的一種尊重吧,張君再一次接受了我的改革建議。
但是……
過了一陣子,我又到他家去,所看到的景象只能說是令人失望!
“唉,算了吧,我再也不搞什么改革了。”張君望著一進門就堵得人喘不過氣來的那一攤,絕望地說。
“唉——” 1+2等于2+1,我也絕望了。
………
此后,因為忙,我也就好久都沒有再到張君家去。后來,我又聽說,張君所住的那一片平房已經拆去,張君借了親戚家的一間更小的屋子暫棲身……
誰知就在昨天,張君突然興沖沖地跑來找我,他一進門就叫:“走,上我家喝二兩去!”
“怎么?”
“請你祝賀我的喬遷之喜!”
天哪,這可是個大好事兒!我立時就跟他去了。
來到張君的新家,我一進門就驚住了! 嗬,真想不到啊! 還是那一片平房的地界兒,由于蓋起了一幢五層新樓,他竟分到了一個設有兩間居室的獨單元!
“怎么樣?”他得意地笑著問我。
我興奮得一邊連連點頭,一邊隨著他參觀新居,心里感到十分舒暢!兩間臥室一大一小,還有廚房、廁所、中廳……
那張雙人床端端正正地擺在屋中央,不用說,附加的那塊木板早已撤去……他又買了一張單人床,放在那小一點的房間內……
“這才叫真正的改革呢!”我不無感慨地嘆道。
“是呀,改革就得這個樣子才行啊!”他也十分感慨,“你想,先前的這片平房還是解放初蓋的呢! 式樣陳舊,面積狹窄……這些年,限于這種那種原因,有了問題只是修修補補……如今這一看哪,改革就得從根本上搞起才行啊!”
選自《百花園》1983年第4期
【賞析】 當代中國改革之勢方興未艾,不可遏止,滌蕩著每一個角落。改革,是政治家叱咤風云的舞臺,是企業家膽識兼備的競爭,……在平常人則更多的是對這場改革效果的企盼。《改革》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截取了住房難這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作為橫斷面,描寫了張君和“我”的一番“改革”之舉。
人們從張君在那十平米斗室里的兩次“改革”中,看到了張君的牢騷,“我”的同情,由此而來的兩個“改革”方案的誕生,兩次“改革”的試驗。大凡有過張君類似“改革”的人,都知道這也實在是難為他了,這室內所謂“主要矛盾”方面的“改革”也非易事。要是沒有人助一臂之力,床的拆卸、搬動、組裝,床上床下東西的搬動,以及其后的理順、清掃,非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痛不可。但張君并沒有畏難和退縮,他對于“我”設計的方案懷著極大的興趣和熱忱,會“眼睛突然明亮起來”,身體力行,很快地便完成了第一番“改革”。效果呢? “縱深感固然增大了”,但“卻分明地感到了一種令人窒息的擠壓”,以致使他沮喪。然而“我”仍“不肯善罷甘休”,提出了第二個“改革”方案,張君雖有第一次的敗績,但在“十分猶疑”的情況下還是接受了。這番改革雖然擴大了憑窗向外的視野,但“一進門就堵得人喘不過氣來”。可見,張君們的兩番“改革”,實則并無多少真正的效果可言。探其故,照物理學的術語,這不過是床這個物體在同一室內的位移;用時髦的話說,還只局于微觀,而缺乏宏觀的實在意義的變革。因此,不管張君們如何抓住“主要矛盾”,也不管他們如何絞盡腦汁,付諸實施,但變來變去,卻萬變不改其宗: 一家三口雖然兒子都上小學了,仍不得不擠在一張用木板加寬的雙人床上; 三個可愛的知識分子,卻只能共用一張寫字臺; 至于小馬扎之類則無立錐之地,只能偶或一露真容;……一家子蝸居十平米的斗室,任你方案如何優化。使出渾身解數,到頭來也只能是功虧一簣。住房難的癥結并沒有解開。
對于張君們由此產生的苦惱,人們給予的是同情;那十分現實的幾度“改革”,實在顯得有點書生氣,對于其間近于迂闊的幻想,人們則報之以會心的微笑。從張君們進行的“改革”事業及其所具有的“改革”心理素質,使我們一下子就想到自己和周圍的現實(“相逢何必曾相識”)。也許會有這樣的感受,張君們正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天地,聲息相通,產生共鳴。這正說明作品貼近生活,因而富于生活氣息。及至后來,出人意表地張君搬進兩居室單元新居,猶如我們自己抑或是親朋好友得到這樣的機遇一樣,我們由衷地為他高興,慶賀他的喬遷之喜。此時,“我”爆出一句,“這才是真正的改革呢!”這里所說的“改革”,已經不僅是作品的點睛之筆,也是語意雙關的,它的內涵已有擴大,思想有所升華。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導引著讀者通過作品所擷取的這一個點,而理解它蘊含深邃的審美價值和認識意義,將這“改革”大題小做,從而以小見大。
住房難,難則思變,但順順床之類,試圖僅從視角等改變室內現狀,畢竟有限,終歸是“修修補補”而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多少問題。現在,張君家住房條件的實在改善,寓含著改革“就得從根本上搞起才行”的道理。當然,張君們及其“改革”只是凡人瑣事。他雖有不滿現實的牢騷,也有意外獲房的滿足。這恰當地反映了張君,作為一個凡人,傳統意識在他身上的積淀,而這正是他的性格特征之所在,且這又進一步說明,深層的改革還得以改革人們的意識為基礎。
上一篇:《扣子》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教唆》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