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①,謂②左右③曰:“晏嬰,齊之習(xí)④辭⑤者也,今方⑥來,吾欲辱之,何以⑦也?”左右對曰:“為⑧其來也,臣請⑨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⑩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11)?曰,坐盜(12)。”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上曰:“縛者曷(15)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16)善盜乎?”晏子避席(17)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18)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19),葉徒(20)相似,其(21)實(shí)(22)味不同。所以然(23)者何?水土異也。(25)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26)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27)非所(28)與熙(29)也,寡人(30)反取病(31)焉(32)。”
[注 釋]
①之:指“晏子將使楚”的事。②謂:對……說。③左右:身邊的人,手下的人。④習(xí):熟練。⑤辭:言辭。⑥方:將要。⑦何以:即“以何”。以,用。何,什么辦法。⑧為:相當(dāng)于“于”,在。⑨請:請讓我們……⑩何為:即“為何”,做什么。(11)何坐:即“坐何”,犯了什么罪?坐,犯罪,犯……罪。(12)盜:偷竊。(13)酒酣:喝酒喝得正痛快。(14)詣(yì):到(指到尊長那里去)。(15)曷(hé):同“何”。(16)固:原來,本來。(17)避席:離開座位,表示鄭重和嚴(yán)肅的態(tài)度。古代把席子鋪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18)生淮南:“生于淮南”的省略。(19)枳(zhǐ):也叫“枸(gōu)橘”,果實(shí)酸苦。(20)徒:只。(21)其:它們的。(22)實(shí):果實(shí)。(23)所以:相當(dāng)于“……原因”(24)然:如此,這樣。(25)今:如果。(26)得無:表揣測的固定結(jié)構(gòu),該不是……,莫非……。(27)圣人:才德極高的人。這里指晏子。(28)非所;不是……的人。所,這里指“與熙”的對象。(29)熙:同“嬉”,開玩笑。(30)寡人:寡德(缺乏道德)的人,古代諸侯帝王對自己的謙稱。(31)病:難堪,羞辱。(32)焉:語氣詞。
[譯 文]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去。楚王聽到了這個(gè)消息,就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最擅長外交辭令的人。現(xiàn)在他就要來了,我想侮辱他,用個(gè)什么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道:“在
他來時(shí),請讓我們綁上一個(gè)人從大王面前走過。您就問,這是個(gè)什么人?(我們就)回答道,(他是)齊國人。您(再)問,(他)犯了什么罪呀?(我們就)說,因?yàn)榉噶吮I竊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他喝酒。正喝得痛快的時(shí)候,有兩個(gè)小吏綁著一個(gè)人走到楚王前。楚王就問:“這綁著的是干什么的呀?”(小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因?yàn)榉噶吮I竊罪。”楚王盯著晏子道:“齊國人原來善于偷盜嗎?”晏子離開坐席回答道:“我聽說,橘子生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在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相像,它們的果實(shí)味道卻大不相同。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土不同啊!如果一個(gè)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起東西來,該不會是楚國的水土使人會偷東西吧!”
楚王苦笑道:“圣人不是可以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鑒 賞]
通過語言來描寫人物開展故事是本文的寫作特點(diǎn)。先借楚王之口點(diǎn)出晏子“習(xí)辭”,作為全篇記敘的焦點(diǎn),然后通過楚王與左右預(yù)謀侮辱晏子的辦法,引入懸念。接著寫楚王和左右在晏子面前演出,滿以為晏子會無辭以對,而達(dá)到“欲辱之”的目的。面對楚王的突然發(fā)難,晏子卻從容不迫,彬彬有禮,“避席”而對,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推出“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的反問,晏子犀利的辭令猶如一把尖刀,突然直刺對方要害,使楚王無可置辯,只落得尷尬一“笑”,充分顯示出了晏子的機(jī)智辯才。
文中“橘逾淮為枳”已成了廣泛流傳的成語,說明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事物可以發(fā)生不同的變化以及環(huán)境對于改變?nèi)说钠焚|(zhì)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捕蛇者說》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智子疑鄰》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