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榮,世界生輝
神話繪言,自盤古開天辟地,天地共生,萬物共處,遵循著和諧不變的自然法則。
千年前,李白揮斥方遒,提筆豪下,“天不語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參透了日月和諧輪轉的奧秘。
而今,“和”的哲思早已鑄成了一枚徽章,戴在所有華夏兒女的胸前,閃閃發光,靜聽著時代的脈搏……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講信修睦,其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便是“和”。
于是,有了老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忘我之境;有了江南園林講求景物和諧,色彩達雅,以和為美;有了人際往來中的“以和為貴”。
《商賈三十六善》 記載:“暴以待人,禍患難免,禮義相待,交易日旺”,早已將以人為本,和諧往來的現代和諧社會的理念闡述。
張文瑞一紙文書,讓人三尺,鄰里互讓,六尺巷生,自此和樂,勝似親人;藺相如引車避匿,廉頗慚愧,負荊請罪,將相和睦,齊心護國;文成公主甘愿入藏,以求和平,邊疆安定,王朝繁盛。
此引為例,故事紛繁,長空亙古,繼往開來,再怎么恩愛的神仙眷侶才子佳人,再怎么瑰麗奇美的亭臺樓閣,最終都終將消逝在時間無垠的涯里——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的殘枝片段都隨著風花雪月幻滅。而唯有件件美談軼事觸摸到靈魂,濃縮為傳統哲思,代代傳遞。隨手翻過的篇章,溢出的都是松竹的脈脈清香。
作為“協和萬邦”的中國,早有古諺“四海之內皆兄弟”,在世界舞臺上展示著寬闊的胸懷。
歷萬難,唐僧印度取經;為傳經,鑒真東渡扶桑國;通亞非,鄭和七下西洋;連歐亞,如今開辟絲綢之路。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默默踐行著“和衷共濟”的智慧。
此外,鄧小平主席提出“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周恩來總理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求同存異”的方針,更是樹起了中國熱愛和平的友好形象,展示了大國風范。
“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中國揮舞著開放與歡迎的旗幟,擁抱各方來客,愿為五湖四海的旅人提供溫馨的屋舍,與其通力合作。相較于英國脫歐的掙扎,中國正號召命運共同體,全身心地投入全球化的浪潮。
有人懷疑,在利己主義的盛行下,在碰瓷屢屢發生的淡漠社會現實中,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是否還會互相信任?是否早已舍棄了以和為榮的君子之道?
并不。
年青一代并沒有屏息在壓迫、悲觀的現實陰霾中,他們絕非輿論引導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仍然吸收著古老的經驗,憑著舍我其誰的使命感,竭盡全力地為干涸的現實增加綠色,為太平世界奉獻,與世界共同感受涼熱。
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契機下,我們都不只是看客,不只是聽眾……
上一篇:安樂宇《令人感動的細節》繪景高中作文
下一篇:馮圣韜《以和興天下》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