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萊蕪市志》記載: 蒼峽雷鳴,古八景之一。蒼龍峽位于萊蕪城南5公里的塔子村以西。明朝嘉靖萊蕪縣令閩人陳甘雨曾有詩贊曰:“兩山對峙勢崔嵬,一水中分石壁開,誰遣老龍行雨去,懸崖丹峽尚鳴雷。”
峽谷呈南北走向,深可近百米,寬約10米。兩岸絕壁如削,怪石嶙峋,懸崖石縫中,蒼松古柏,橫向而生,盤根錯節(jié),近乎連接。1982年當(dāng)?shù)卣趰{谷最高處修建了一座橫跨峽谷的石拱橋,遠看似長虹從峽谷飛起,可謂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游覽者往來便利,游興倍增。
蒼龍峽有三個深潭,當(dāng)?shù)厝肆?xí)慣稱為“三灣”。從橋上俯瞰,下有一個瀑布潭,這就是“一灣”。每到夏天,山洪爆發(fā),洪水由山上一瀉而下,直沖谷底,水聲震耳欲聾,十里相聞,恰似雷聲轟鳴,“蒼峽雷鳴”由此而得名。此時此刻,眼觀瀑布,坐聽“雷聲”,無論是誰都會被大自然的壯美所陶醉,心曠神怡而興趣盎然。潭東壁崖石縫中,由巖石風(fēng)化而成的突起石頂連續(xù)而成帶狀溶巖,此即所謂“蒼龍”,每至午后,縷縷斜陽從樹隙中擠進,滿峽五彩紛呈,光艷奪目,夕陽照射,石龍倒映水中,但見鱗光閃閃,徐徐蠕動。有幸身臨蒼峽,觀其狀景,聞其濤聲,幾能忘乎所以。往北不遠就是“二灣”。秋高氣爽,這里潭深水清,游魚碎石,歷歷可見。“二灣”東面的峭壁上有許多巖洞,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形狀各異,這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其中有一個大型石洞,可容數(shù)百人,謂之“人洞”。我班的“探險隊”時常鉆洞嬉戲,洞內(nèi)外、峽谷中便時常回蕩著我們的歡聲笑語,真是其樂無窮。其情其境絕不亞于美猴王的“洞天福地”。
峽谷的最北邊是“三灣”。這里的水比“二灣”和“一灣”更多更深。灣中有一塊頂部平坦的巨石,上面刻有一個大大的“醉”字,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醉翁”留下的墨寶。在此留影,可謂“醉”在其中,樂在其中,更會令人想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佳句。
蒼龍峽有著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峽谷西石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深不可測。傳說洞內(nèi)有一條千年蒼龍,蟄伏潭底,若久旱無雨,當(dāng)?shù)匕傩毡慵Y(jié)于此,對天祈禱,蒼龍便一躍而起,沖向天空,霎時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這就是“蒼峽”的由來。另外,還有“石井”、“落金窩”等景觀,每一個景觀,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蒼龍峽不僅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景,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文物,峽谷東岸曾有古廟,院內(nèi)西側(cè)有石基磚壁古塔一座,名曰“白蛇塔”,相傳東漢始建,宋、元重修,塔前有一涼亭,門外有一對巨大的石獅,雕刻精工剔透,神武兼?zhèn)?右側(cè)立有石碑,上有清末進士、萊蕪知縣陳恩啟親書的“蒼龍峽”三個遒勁大字。兩壁有歷代文人名士的“待月”、“云霄”、“桃林”、“弗告”等石刻。其書法風(fēng)格迥異,但都蒼勁有力。
現(xiàn)在,蒼龍峽畔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大規(guī)模的“蒼龍峽風(fēng)景區(qū)”正在規(guī)劃建設(shè)之中,我深信,不久的將來,蒼龍峽將以嶄新的姿態(tài),獨特的魅力,吸引眾多的游客,蒼龍峽的明天將會更加輝煌燦爛!
(亓慶寶)
【評點】
本文說明萊蕪八景之一的蒼峽雷鳴,清晰有序。
這是說明空間范圍較大的處所,宜從宏觀入筆。作者先介紹地理位置,“城南5公里的塔子村以西”,參照點明晰,定位準(zhǔn)確;爾后說明走向、規(guī)模: 南北走向,寬約10米;進而順勢從南往北逐一說明三灣。說明三灣,兼顧山、水,突出各自的特點。一灣,山如龍水如雷,點明蒼峽雷鳴。二灣,山有洞,潭深水清。三灣,有“醉”石,水更深。
穿插文字記載、動人傳說,增添情趣,能更好地為說明特征眼務(wù)。
上一篇:《石鐘山》初中優(yōu)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從群星樓看全校》初中優(yōu)秀作文鑒賞|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