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口,長江之濱的石鐘山,素有“小蓬萊”之稱,是座千古名山。山上“石鐘亭”、“懷蘇亭”、“清濁亭”等三十多個景點各具特色,但最讓人留戀的要數(shù)“江天一覽”和“太平遺壘”了。
從登山南路拾級而上,步入山門便見“石鐘亭”。沿階而進,穿過竹林,是紀念蘇東坡三游石鐘山的“懷蘇亭”;再過“紺園”,橫穿“廊外廊”,就到了懸崖絕壁之上的“江天一覽亭”了。這里視野空闊,氣象萬千,為全山絕勝之處,是眺望長江和鄱陽湖的最好地方。站在亭前的一塊巨石之上,手扶欄桿放眼望去,江湖風光盡收眼底。遠處,水天相連,迷迷茫茫;稍近,碧波蕩漾的鄱陽湖和波濤滾滾的長江水你擠我擁,誰也不讓誰,真是“水天黃赤界,江湖兩分明”。再近,湖面上漁帆點點,漁歌陣陣,一些不知名的鳥兒相互追逐著,仿佛在喜慶魚兒滿艙。腳底處,便是當年蘇東坡乘小船夜探石鐘山的地方,側(cè)耳細聽,“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循隧道而下至崖底,可見到“上銳下廣,中空而如鐘”的山洞。鐘之形與鐘之聲為石鐘山的山名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原由。這里山依水,水環(huán)山,江入湖,湖納江,構(gòu)成了一幅極妙的風景畫。
沉醉在美好的天地之間,誰也不會想到眼前湖山竟是一個留下了大量戰(zhàn)爭遺跡的戰(zhàn)場。
進入山北一個古木參天的大院,院內(nèi)有座雄偉壯觀的牌樓門,這就是紀念太平軍駐山抗清的“太平遺壘”。清代,一支太平軍在這里筑壘設(shè)防,浴血奮戰(zhàn)了近五年。1855年1月,太平軍在湖口大敗湘軍的一次激戰(zhàn),被稱為“湖口之戰(zhàn)”。“湘頑敗陣關(guān)”,郭沫若的這句詩說的就是這件事。近“太平遺壘”處,是東炮臺故址,當年,李烈鈞、楊賡笙在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下發(fā)動了“湖口起義”,在東炮臺上升起了第一面討伐袁世凱的大旗,史稱“二次革命”。這里也就成了起義軍的前哨陣地。
石鐘山的風光,得天獨厚,觀賞游覽,不但可以得到美的陶冶,更能聽到一種歷史的跫音從湖面上隱隱飄來。
(凱茜)
【評點】
本文近似導(dǎo)游詞,著重介紹游覽線路及主要景點。
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總述后即點明“最讓人留戀的”兩個景點,引起“游興”。怎么游? 自然導(dǎo)入介紹線路。
介紹旅游線路清晰。總體介紹分明: 從南路上,游“江天一覽亭”,循隧道而下至崖底,進入北山游“太平遺壘”及“東炮臺故址”。重點介紹南路,一一交代清晰: 南路拾級而上——石鐘亭——竹林——懷蘇亭——紺園——廊外廊——江天一覽亭。交代立足點,遠處,再近,腳底——循隧道而下至崖底,鐘之形,鐘之聲的山洞。
上一篇:《我的“香屋”》初中優(yōu)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蒼峽雷鳴》初中優(yōu)秀作文鑒賞|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