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的解釋|諾的意思|“諾”字的基本解釋
“諾”字本義指答應的聲音,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嗯了一聲”的“嗯”。《論語》中陽貨希望孔子出來為政府做事,孔子回答說:“諾,吾將仕矣。”這里的“諾”就是答應之聲。
“諾”字在古代由口和叒(ruò)組成,“叒”像人用雙手梳理頭發使之順暢之形,有順從的意思,應諾是順從人的心意或要求,所以用口和叒組成。后來字形發生了訛變,演變成“若”。由于“若”字的含義較多,為了分化字義,人們又給“若”增加了言字旁,形成了“諾”字,這樣言旁與口旁表意雖然重復,但達到了分化字義的目的。
“諾”是答應之聲,如果表示連聲答應,就說“諾諾”。成語有“唯唯諾諾”,表示一味順從,不敢違背。“唯”也是答應之聲,在與“諾”相對而言的情況下,“唯”比“諾”要恭敬一些。
古代官員在審閱完公文后如表示同意,就在末尾批一“諾”字,相當于今天審批時寫“同意”二字。這種做法早在漢代就已存在。據《后漢書》記載:汝南太守宗資不理政務,把一切交給下屬范孟博處理,他只是簽署“諾”字放行而已,范孟博倒成了實際上的太守。所以當時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后來將為官清閑無事或不理政事稱為“畫諾坐嘯”。“坐嘯”是說坐著吹口哨。后世許多朝代都沿襲畫諾的做法。《三國志》中有“事入諾出”的說法,意為請示公文送上去總是寫個“諾”字予以同意。梁代有個叫陳伯之的官員不識字,只會寫個“諾”字,下面呈送的各種文件他只寫一個大“諾”就算作了批示,是個典型的尸位素餐的官員。
因官員們幾乎每天都要簽署“諾”字,所以有些帝王就讓他們的孩子從小練好“諾”字,這對當官的人來說是一個門面問題,正像今天經常簽字的人很想練好自己的名字一樣。南齊高帝蕭道成之子蕭鋒五歲的時候,高帝就讓蕭鋒練習寫一種鳳尾“諾”字,蕭鋒寫得很漂亮,高帝非常高興,便將一只玉麒麟賞賜給蕭鋒。鳳尾諾是“諾”字的一種特殊寫法,據說是因“諾”字字尾寫得形如鳳尾而得名,但具體是怎么個寫法,唐代人也弄不清楚。
古人十分重視許諾,講究做不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答應了的事一定要做到,所謂“言必信,行必果”就是這個意思。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生無難矣。”這是說隨便允諾必然難以兌現,把事情看得過于容易往往遇到困難,因此圣人看重允諾和困難,正因為看重,所以最終沒有困難。《禮記》中說:“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這是說君子與其因不能兌現允諾而被人指責,所以寧可不答應而被人怨恨。這都反映了古人對信守諾言的重視。漢代初年楚地有個人叫季布,信守諾言,楚人中流傳有這樣的民謠:“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世人對重諾的推崇和期望于此可見一斑。后來人們就用“一諾千金”表示許諾極有誠信,用“諾金”表示真誠的允諾。今天我國許多行業紛紛推出各種承諾,這對提高辦事效率、端正工作作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說是對我國古代優秀精神文化的弘揚,同時也說明了信守諾言在任何時代都是為人民群眾所需要的。
上一篇:語的解釋|語的意思|“語”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誹的解釋|誹的意思|“誹”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