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亦”是指事字。甲骨文像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兩臂之下的兩個點兒是指事符號,表示這里是腋下。金文大體相同。小篆與甲骨文、金文字一脈相承。隸變后楷書寫作“亦”。
《說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從亦。”(亦,人的腋窩。從大,像兩個腋窩位于臂下的形狀。大凡亦的部屬都從亦。)
“亦”的本義為人的腋窩。后世常被假借為虛詞,表示類同或相似關系,相當于“也”、“也是”。還相當于“又”。如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古漢語中,“亦”常和“不”連用,組成“不亦”,用于反問句,表示反詰語氣。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一篇:《亟》字義,《亟》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亟》
下一篇:《亨》字義,《亨》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