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的解釋|語的意思|“語”字的基本解釋
“語”字是一個形聲字,形旁是“言”,聲旁是“吾”。“吾”字和“語”字在上古音里聲部、韻部都是相同的。《說文解字》說:“語,論也。”即“談論”的意思。這個解釋同許慎對“言”字的解釋一樣。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學者、教育家,他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好學深思、不講迷信,在兩千多年前、科學并不發達的時候,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論語》里記載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說的是孔子不談論怪異的事、不談論暴力的事、不談論悖亂的事、不談論鬼神的事。“語”,是與人談論的意思。
《禮記》上說孝子為父母守喪三年期間,應該“言而不語,對而不問”。即可以說話,但不能與人交談;可以回答問題,但不能向人提問。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言”和“語”、“對”和“問”這兩組常用詞的不同。
現在的中國人,聚會吃飯的時候往往非常熱鬧,致辭、勸酒、談天說地等等,笑語喧嘩。這要是讓孔子看見了,恐怕不會滿意。《論語》里說,孔子主張“食不語、寢不言”,意思是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語”字表示用言辭交談,小孩學說話就叫“牙牙學語”。如果用其他方式交談,也可以稱為“語”。如“手語”、“旗語”、“燈語”等。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文人劉孝威有一首寄給自己妻子的詩,詩中回憶他們戀愛的情況說:“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意思是窗欞稀疏,窗紗輕薄,兩人隔著窗欞、窗紗眉目傳情。眉語,清朝人的解釋是:“婦人以眉嫵媚人曰眉語。”
“語”引申為指交談時說的話。如成語“齊東野語”指齊國東邊野人說的話。《榖梁傳》記載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國君不要借路給晉國時,引用了一句當時的諺語:“語曰:‘唇亡則齒寒。’”《左傳》在記載這件事情的時候,不用“語”而用“諺”:“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可見“語”有“諺語”的意思。
跟“言”字一樣,“語”也可以表示詩、文或談話中的字數、句數。傳說晉朝時候,王衍問阮修:儒家提倡名教,老莊主張自然,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不同?阮修回答說:“將無同。”意思是“大約沒有什么不同”。王衍聽后很欣賞這個回答,就聘請阮修當他的幕僚。那時候幕僚、屬員統稱為“掾(yuán)”,所以當時人就送了阮修一個綽號:“三語掾”,意思是憑借所說的三個字而當上的幕僚。至于俗語中的“一語道破天機”,是說一句話就說明了關鍵的問題。清朝文人李漁是個很有成就的作家,他說:如果認為古人“在在堪師,語語足法”,我是不相信的。“在在堪師,語語足法”的意思是:處處都應該學習,句句都值得效法。這里的“語語”,是指每一句話。
由于“語”可以作為句子的單位,所以又被語法學家用來作為表示句子成分的名稱,如主語、謂語、賓語等。這是“語”的引申用法。
“語”也是一個多音字,它的另一個讀音是yù,表示“告訴”或“告誡”的意思。使用這個意義的時候,后面接的不是“曰”或談話的內容,而是表示談話對象的詞語。
上一篇:詞的解釋|詞的意思|“詞”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諾的解釋|諾的意思|“諾”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