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的態度
似有風吹,吹亂了滄海桑田的詩行,似有心語,吹不散天心月圓的智慧。和的字眼,根植于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思索。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以和的態度去接納不同,以和的態度去追求不同。
以和的態度,追溯現代社會被遺忘的大道之行。
冰心曾說過;“美的真諦在于和,這種和融匯在社會中,就造就了社會的美。”桃花源式的大同社會承載著我們對和的向往與憧憬,沿著時間的長河綿延至今,以和的態度,在日益復雜忙碌的快節奏生活中,不知不覺被遺忘,“路怒”這個名詞的出現,諷刺了我們對和的幻想,“監控”等電子設備的出現更標志著我們離“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社會漸行漸遠。我們,要以和的態度去反思,那些在無形中被改變的堅守。
以和的態度,重寫以人為核心的相處準則。
“所謂內心的快樂,是一個人過著健全的,正常的,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以人為核心,叩問歷史,藺相如以國家之先急而后私仇也,廉頗以和的態度肉袒負荊,兩人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所表現出的豁達與和解,定義了新時代的我們與人相處的準則。以和的態度,研讀經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中所傳達的是與人交往中被忽視的宣言。以人與環境,訪問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戰略”,讓我們學會放棄固執己利的發展,學會與自然和解。我們,要以和的態度去改變,那些在相處中被說服的自我。
以和的態度,追求新時代的和而不同。
魯迅曾言“幸福永遠存在于人類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諧與穩定之中。”誠然,在中國發展的路途中,與國民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一帶一路”的推進均秉承著以和的態度去交流。但周總理“求同存異”的方針可謂大放異彩,當今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我們希望在和的前提下,也應結合自己的國情去追求不同,保持著自己的主動性,與世界博采眾長,也和而不流。我們,要以和的態度去追求,那些在發展中被忽視的獨特。
以和的態度,不是一個口號,是一片智慧,不是一個行為,是一種約束,以和的態度,是一份社會責任,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年來未曾丟失的血脈。
新時代的我們,要以和的態度,去反思無形中被改變的堅守,去找回相處中被說服的自我,去追尋發展中被忽視的獨特。以和的態度,去追溯現代社會被遺忘的大道之行,去重寫以人為核心的相處準則,去奮力追求新時代的和而不同。
上一篇:周亞爽《人要多磨》寫人高中作文
下一篇:秦雨薇《以行之力 助夢之成》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