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漆身吞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漆身吞炭:qī shēn tūn tàn
詞源: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 滅須去眉, 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 變其音。”
詞由: 戰國時晉國有個義士叫豫讓, 先在范中行氏那兒做事, 因不被重用而投奔了知伯, 知伯很寵愛他。三家分晉時,趙襄子最恨知伯, 把知伯殺了, 并將知伯的頭骨做了飲器。豫讓逃躲山中, 后更姓換名, 到趙家的王宮里打掃廁所,想刺殺襄子。很快, 趙襄子發覺了豫讓。襄子欽佩這個人是個義士,把他放了。豫讓回山后, 又在身上涂了漆, 成了癩子; 還剃光眉毛和胡須,破壞了自己的面容。當他跑回老家,他妻子認不出來,但聲音卻聽出是丈夫后,豫讓又口吞火炭,使聲音變得嘶啞了。不久, 他又藏在趙襄子路過的橋下行刺襄子, 又給逮住了。當要殺他時, 豫讓懇求趙襄子給他取義成仁的機會, 即請襄子拿出件衣服來, 讓他砍上幾劍, 表示為知伯盡了報仇的大義, 然后自刎。趙襄子又真的成全了他, 而后豫讓拔劍就頸死了。
詞義: 身上涂上漆, 變成癩子; 喉嚨吞火炭, 使聲音變得嘶啞。指故意改容貌變聲音, 使人不能辯認,以達到某種目的。亦作“吞炭漆身”。
書證: 《三國志·魏志·毋丘儉傳》裴松之注:“斯義茍立, 雖焚妻子,吞炭漆身, 死而不恨也。”清·文康《兒女英雄傳》:“我這番舉動, 也就如古人的臥薪嘗膽、吞炭漆身一般。”
上一篇:成語《津津有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濠上觀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