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再作馮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再作馮婦:zài zuò féng fù
詞源: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 善搏虎, 卒為善士; 則之野, 有眾逐虎, 虎負(fù)嵎, 莫之敢攖; 望見馮婦, 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 眾皆悅之, 其為士者笑之。”
詞由: 晉國有個名叫馮婦的人, 原是打虎的能手, 后來想做個慈善的人, 他發(fā)誓說以后不再同野獸打交道了。有一天, 他在野外看到有一群人正在追捕一只老虎, 那虎跑到一座山下, 背靠山角, 想與人們抗?fàn)帯_@時, 沒有一個人敢接近它。后來, 人們看到打虎手馮婦來了,都高興地迎接他, 希望他來幫忙。馮婦見此情景, 把袖子一卷沖上去。經(jīng)過一番搏斗, 老虎被馮婦打死了。在場的人都稱贊他為民除了一害, 可有些讀書人卻譏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
詞義: 原指洗手不打虎的馮婦又打虎了。后指重操舊業(yè)的人。
市證: 清·李汝珍 《鏡花緣》 第五十一回:“愚姐久已心滅, 何必又做‘馮婦’? 敗兵之將, 不敢言勇。”魯迅《而已集·反“漫談”》:“曾經(jīng)有一位總長, 聽說, 他的出來就職, 是因為某公司要來立案, 表決時可以多一個贊成者, 所以再作馮婦的。”
上一篇:成語《具體而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再衰三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