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扼亢拊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扼亢拊背:è kàng fǔ bèi
詞源:《漢書·婁敬傳》:“王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今王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詞由:婁敬就是劉敬,劉邦說:“婁即劉也”,所以婁敬就姓劉。他是齊地人,在漢五年時,他到隴西去路過洛陽,婁敬對齊人虞將軍說:“我要去見一見皇上,對他提點建議。”通過虞將軍婁敬見到了劉邦,說:“你建都洛陽,是想和周室那樣興隆嗎?”劉邦說:“是的。”婁敬說:‘可是現(xiàn)在你和周室是不同時代的啊!’接著他就說周文王是怎樣得天下,劉邦又是怎樣得天下的,建議以秦都為都。他說:“秦地是塊膏腴之地,所謂“天府”。你入關定都,山東雖亂,但占著秦之故地。和人爭斗,如果不掐著他的喉嚨,不猛擊他的背脊,是不可能獲得全勝的。你要是入關定都,就如同扼天下之亢,而又拊其背啊!”
詞義:掐住對方的喉嚨,猛擊對方的脊背。扼:用力掐著;亢:通“吭”,咽喉。張晏注:“亢,喉嚨也。”拊:拍擊。比喻作戰(zhàn)時控制敵方的要害,制敵于死命。亦作“扼喉撫背”。
書證: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三:“劉璋以好返之,至蜀不數(shù)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隋·盧思道《為隋檄陳文》:“江都文壽春之域,扼喉撫背之兵。”《新唐書·吳武陵傳》:”前鋒扼喉,后陣撫背,左排右掖,其幾何而不踣邪?”
上一篇:成語《打躬作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披肝瀝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