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打躬作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打躬作揖:dǎ gōng zuō yī
詞源:清·吳敬櫬《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阿叔道:‘好呀!老二回來了?穿的恁厚厚敦敦的棉襖!又在外邊學得恁知禮,會打躬作揖。”詞由:話說浙江溫州府樂清縣有個年青人叫匡超人,他跟了一個買柴的客人來到省城杭州謀生。誰知客人販柴虧了本,把匡超人丟開,匡超人一無親,二無錢,只得流落街頭。恰巧處州州學馬二先生來到杭州,見這位衣衫襤褸的年青人愁容滿面,一了解原是個讀書人,便資助他十兩銀子,送他一件舊棉襖、一雙鞋,囑咐他回鄉一面做些生意,奉養父母,一面勤學文章,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匡超人日夜兼程,趕回樂清。到家見了父親,得知三房里叔子壓價買了他家的房子。不幾天,叔子來催房子了,匡超人一見作揖下跪。叔子道:“老二回來了嗎?穿的這么厚厚實實的棉襖,又是多么知書達禮,會打躬作揖!”匡超人自知叔子來意不善,便一面招呼叔子坐下喝他哥哥為他準備的接風酒,一面委婉地說服三叔讓他們暫時再住一陣,然后讓出房子。
詞義:彎著身作揖。躬:彎身。揖:兩手合抱著,是舊時一種見面禮節。也形容卑下恭順的樣子。亦作“打拱作揖”、“打恭作揖”。
書證: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王鄉紳下車,爺兒三個連忙打拱作揖,如同捧鳳凰似的捧了進來,在上首第一位坐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玉見他這樣,還認作是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間的這件公案,還打恭作揖的。”
上一篇:成語《撲朔迷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扼亢拊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