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開衡《橋頭》全文|賞析|讀后感
鄧開衡
天,下著雨,飄飄灑灑,路上一片水漿,泥濘。
汽車蝸牛般爬行,車輪打著滑,路面上留下了歪歪斜斜的轍印。
鬼天氣! 這哪是出車,簡直是——遭罪! 他暗暗詛罵著,小心翼翼握住方向盤,凝眸睇視著前方。前方,灰濛濛一片,透過飄飄裊裊的雨霧,他望見了那條橫臥在壑谷的小木橋。車一過小橋,離A城就只有一箭之地了。此刻,他焦慮、疲憊的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
車,在橋頭停住了。橋頭,兩根樹木交叉攔在路中,阻住了車行的方向。出了什么事? 他正在狐疑,兩個戴著斗篷,穿著勞動卡工作服的人,從橋上慢悠悠走來,說:
“師傅,小橋斷了,剛修好,請稍等一下,咱施工隊長一來就能通車。”
“那他在干啥?”
“他到A城請技術(shù)員來驗收,不一會兒就到。天色還早,急啥,等一等吧。”說著,兩人優(yōu)哉游哉地走開了。
等呀等,煙卷燃了一支又一支,朦朦朧朧的煙霧中,不見一個人影兒,只有A城那高大的建筑物依稀可辨。他急了,眉心擰成了一個疙瘩,恨不能走下駕駛臺,搬掉攔在橋頭上的樹木,然后加大油門沖過小橋.當他的目光一接觸到小橋下黑幽幽的深壑,畏葸了; 萬一橋修得不牢呢? !還是耐著性子,等A城驗收人來了再說。他手托腮幫,閉目養(yǎng)起神來。
一陣陣尖嘯的喇叭聲,夢悠悠從遠方飄來,他揉了揉惺忪的雙眼,將頭探出窗外,只見一輛輛汽車正徐徐駛來,一一停在他的車尾。一個穿皮茄克的司機,徑自走到他面前,遞上一支煙,問:“出了啥事?”他苦笑著,指了指小木橋,訴說了一番原委。“皮茄克”點點頭,踅回了駕駛室。
等呀等,小木橋上,依然不見人影兒,只有雨絲在飄,在灑。“皮茄克”等不住了,復(fù)又向他走來,說:“師傅,你看看連鬼影子都不見,我看是不是改道?”
改道? 太麻煩了,舍近求遠,弄得不好被人笑話。他用疑惑的目光,瞥了“皮茄克”一眼,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
“A城見!”“皮茄克”從車窗向他招了招手,掉轉(zhuǎn)車頭走了。這時,一輛輛汽車相繼啟動,尾隨著“皮茄克”朝前駛?cè)ァ?br>
望著漸漸遠去的車流,他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冷笑。哼,這些人呀!
雨絲,依然在飄,在灑。橋頭,那一輛汽車紋絲不動,孤零零的,宛若一個凝固的小黑點,漸漸被冥合的暮色吞噬了……
選自《小說界》1985年第4期
【賞析】 小說,總是要有人物和情節(jié)的,哪怕人物形象并不鮮明,情節(jié)也不一定完整。然而,與其說《橋頭》是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入手刻劃了“他”的形象和編織了一個并不破碎的“故事”,不如說作者是用嫻熟、流暢而又富于辭采的文筆繪制了一幅具有動感的畫卷:飄飄裊裊的雨霧,橫臥在黑幽幽壑谷的小木橋,掉頭而去的車流,漸漸冥合的暮色……這是煙雨迷濛、若隱若現(xiàn)、虛實相生的寫意畫。即使是初讀,人們也能立即產(chǎn)生一種強烈、鮮明的畫面感。
當然,作者并非在作純?nèi)坏木拔飳懮耙磺芯罢Z皆情語”的論斷無疑是深諳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特性的。當我們再次領(lǐng)略作者所描繪、設(shè)置的小說情境時,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灌注于作品畫面中的作者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從“前方,灰濛濛的一片”、“朦朦朧朧的煙霧”、“雨絲,依然在飄,在灑”、“孤零零的”、“冥合的暮色”等字里行間中滲透出來。是的,這不是激情、豪情與贊美之情,而是一種悵然、孤寂的情調(diào),一種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品味的情感取向。
作品的總的感情傾向反映著作者的思想觀點和主觀評價。經(jīng)過反復(fù)揣摩玩味我們會猛然領(lǐng)悟: 在表層的景與內(nèi)層的情的交融中,原來還隱含著更深一層的理。這一重要信息主要通過“改道”這個關(guān)鍵字眼透露出來。面對路途中的阻礙,“皮茄克”敢于突破已有的思維定勢,率先改道,另辟蹊徑,從而使得眾車尾隨著“朝前駛?cè)ァ薄3錆M信心的“A城見”一句話預(yù)示著他們的成功。而“他”卻“疑惑”、“冷笑”、顧慮重重、紋絲不動,最終只能被暮色所吞噬。這是令人產(chǎn)生形而上的頓悟的哲理。小說的主人公作出的是一仍舊轍、決不改道的選擇,而小說作者的價值與情感的取向則選擇了勇于創(chuàng)新者。至此,在具有象征意蘊的結(jié)尾中,作品中的景、情、理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形成了很強的藝術(shù)張力。這一張力作用于人們的想象,使人們宛如看到了一幅令人震撼、發(fā)人深思的清晰的“暮云四合圖”;這一張力作用于人們的情感,使人們產(chǎn)生了和作者相同的情感體驗: 對“他”那一類人的“哀”其不幸,同時又似乎隱含著希望“他”能夠幡然醒悟的殷切之意。這是一種從全文的情境中細細體味才能夠把握的復(fù)雜婉約的情感體驗;這一張力作用于人們的理性,使人們的思維發(fā)散、擴展開去,自然而然地想到因循與改革、僵化與創(chuàng)新、單向與多向等等現(xiàn)實生活中各個方面、領(lǐng)域的此與彼的存在與選擇。這時,人們完全明白了小說設(shè)置的主人公為什么是汽車司機,因為就“改道”問題而言,汽車司機是一種最順理成章的職業(yè)安排。人們也明白了整篇小說實際上是一個象征系統(tǒng),小木橋、車隊的改道、一輛汽車紋絲不動、暮色吞噬等都是一種象征。
作為小說,不以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取勝,而是注重寫景、寫情、寫理,并構(gòu)成了耐人尋味、雋永深長的意境,由此體現(xiàn)出了《橋頭》的現(xiàn)代小說的氣息。
作為微型小說,徑寸之木,尺幅之間,能夠融景、情、理于一爐,形成了廣闊深邃的藝術(shù)空間,這的確技高一籌,功力不凡;
作為針砭性、警策性題材的作品,寫得那么情真意濃、畫面感強、富有哲理,確是別開生面,不同一般。
所有這些,是否都可以歸結(jié)為是本篇小說的景、情、理交織相融形成的藝術(shù)張力所產(chǎn)生的審美效應(yīng)呢?
上一篇:《樹林里的孩子》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夢》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