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撲朔迷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撲朔迷離:pū shuò mí lí
詞源:古樂府《木蘭詩》(也作《木蘭辭》或《木蘭歌》):“雄兔腳撲朔,雌免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詞由:從前,有個農村姑娘叫花木蘭。她曾改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為國家建立了功勛。打仗一結束,木蘭不肯接受皇上的封賞,要求回家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她的請求終于獲準了。當她回到家里脫下戎裝、換上舊時服裝與家人高興地團聚時,同行的戰友都驚呆了。這時他們才知道征戰疆場的木蘭原是個女郎!為什么十幾年大家都沒有認出木蘭是女郎呢?《木蘭詩》說了原因:雄兔和雌兔在外形上很難辨認,只有當它們不跑的時候才比較容易分別。平時,雄兔好動,兩只腳老是趴趴搔搔的(即撲朔);雌兔愛靜,一有機會就瞇著眼休息(即迷離)。木蘭一經打扮,就象傍地跑動著的兔子,不易區分是雌是雄、是男是女了!
詞義:兩腳亂抓搔,兩眼瞇縫著。撲朔:雄兔被懸空時四腳亂搔亂爬。迷離:雌兔被懸空時兩眼瞇著。原指雌雄兔子在一起,難于辨認。后比喻情況紛雜,一時不易弄清真相。
書證:楊至誠《巧使敵人就犯》:“敵軍卻始終撲朔迷離,不知我軍主力所在。”李英儒《還我河山》:“特務們看到顧問不是一至三指又不是五指齊伸,一時撲朔迷離,不知所措。”梁斌《翻身記事》:“雪花彌漫了天空, 越來越看不清了, 直到人影撲朔迷離地看不見了, 才拉著兩個沒娘的孩子走回家來。”
上一篇:成語《才子佳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打躬作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