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破壁飛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破壁飛去:pò bì fēi qù
詞源: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梁張僧繇(you),吳人也。……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 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
詞由:南朝梁代吳地(今蘇州)人張僧繇,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畫家。梁武帝整飾佛寺,常常叫他作畫。傳說他在金陵的安樂寺里畫的四條龍,都不點眼睛。他對人說,一點眼睛就會飛去的。人們以為他狂妄、荒誕,有意硬叫他點上眼睛。他最后沒法推卻了,就揮筆點了兩條。誰知一會兒,雷鳴電閃,擊開了墻壁,那點上了眼睛的兩條龍真的乘云駕霧騰飛而去,而另兩條還留在墻上。
詞義:傳說點了眼睛的龍沖破墻壁飛走了。舊時多比喻人由平凡卑微突然飛黃騰達。后也比喻沖破束縛,獻身社會。也作“破壁”。
書證:清·樵玉山人《鐘馗捉鬼傳》第四回:“官方見了你的卷子,喜得說道:‘羽翼已成,自當破壁飛去。’”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詩:“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上一篇:成語《瞎子摸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積勞成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