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積勞成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積勞成疾:jī láo chéng jí
詞源: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自夏四月圍起,直至冬十一月,公孫歸生積勞成疾,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敵。”詞由:楚靈王憑著強大的國勢和兵力,滅了陳國以后,即興兵而伐蔡。蔡侯中計被殺,楚兵攻城甚急。剛接位的世子有,聽從監(jiān)國公孫歸生的意見,向晉求救。晉昭公因兵力不逮,叫宋、齊、魯、衛(wèi)、鄭等國出兵,可是他們都怕強楚。蔡國沒有辦法,只好憑自己的微薄力量守城。一個不及楚國一個縣的蔡國,居然能守七個月之久。這全靠公孫歸生的一力支撐。公孫歸生勞累過度而病倒了,睡著不能起來;城中的糧食也吃完了,守衛(wèi)兵士也精疲力盡了,楚乃破城而入。
詞義:因長期勞累,體力消耗超過而得了病。積勞:勞累積聚起來,即勞累過度;疾:病。指長期勞累把身體搞垮,病重得無法醫(yī)治。
書證: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六回:“文伯伯竟在劍南一病不起。及至他們弟兄趕到,延醫(yī)診治,奈積累成疾,諸藥不效,竟至去世。”
上一篇:成語《破壁飛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稠人廣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