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chéng yě xiāo hé , bài yě xiāo hé
詞源: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韓信為人告反,呂后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給信入賀,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詞由:楚漢相爭中,劉邦本處于劣勢,由于韓信善戰,打敗了項羽,立了大功。韓信是蕭何竭力推薦給劉邦的,認定韓信是一個很有才干的人。可是在劉邦得了天下后,便要誅殺功臣了。有人告發韓信和陳烯謀反,劉邦的老婆呂后便要叫韓信進宮受審,但又怕韓信不來,于是就找蕭何來商量,蕭何利用和韓信是知己這一層關系,把韓信騙來都城,一入宮就被抓起來。韓信就這樣被呂后處死了。
詞義:成事是由于蕭何,敗事也是由于蕭何。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于同一個人造成的。
書證: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這非是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做恁的反覆勾當。”《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上一篇:成語《懲惡勸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披堅執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