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否極泰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否極泰來:pǐ jí tài lái
詞源: 《周易·否》:“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貞, 大往小來。”又 《周易·泰》: “泰, 小往大來, 吉亨。”
詞由: 《周易》, 亦稱《易經》, 簡稱《易》, 是最早的儒家經典之一。它通過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其中,“否極泰來”等說法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否”和“泰”, 是兩個卦名, 天地相交 (相互作用) 叫做“泰”, “泰”就順利; 天地不交叫“否”, “否”就失利。“否極泰來”,是說“否”和“泰”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壞的 (即否)事物發展到了極點, 就會轉化成好事 (即泰)。
詞義: 情況從極壞的方面轉為好的方面。否、泰: 兩個卦名; “否”是壞卦, “泰”是好卦。極: 極點, 非常。亦作“否去泰來”。
書證: 五代·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遣懷》詩:“樂往必悲生, 泰來猶否極。”清·曹雪芹 《紅樓夢》第十三回: “秦氏冷笑道:‘嬸娘好癡也!“否極泰來”, 榮辱自古周而復始, 豈人力所能常保的。’”
上一篇:成語《后起之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嘔心瀝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