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憂后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先憂后樂:xiān yōu hòu lè
詞源: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p>
詞由: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居官清廉,治軍嚴明。后受保守勢力的反對,由參知政事降職為一個地方官,他的好友滕子京也在這時被人誣告,降職成巴陵郡太守。滕子京到任后第二年,就重新修建了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文章來紀念這件事。范仲淹欣然命筆,寫出了名篇《岳陽樓記》。文章通過對岳陽樓上所見景物的記述,抒發(fā)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勸慰好友放開胸懷。他說:在朝廷做官要為老百姓著想,到了地方上要為朝廷效力。無論是在高位還是降了職,心里都是一個“憂”字。那末什么時候才可以“樂”呢?那就是在普天下都樂了的時候。
詞義:憂在天下人所憂的前面,樂在天下人都樂了的后頭。亦作“先憂后喜”,事先深謀遠慮,然后才能得到安樂。
書證:《宋史·范仲淹傳》:“然先憂后樂之志,海內(nèi)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痹べZ仲名《蕭淑蘭》第二折:“您穩(wěn)放著個先憂后喜,我空懷著個有苦無甘?!?
上一篇:成語《充耳不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先睹為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