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不做,二不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不做,二不休:yī bù zuò , èr bù xiū
詞源: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張)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詞由:唐德宗的時候,于都護張光晟見太尉朱泚造反,以為有利可圖,便投身參與。張光晟投入造反隊伍后,十分積極,成了朱泚的得力助手。朱泚等造反,開始時聲勢較大,朝廷聞知,即派李晟率兵前往征討。初時各有勝負,但后來造反隊伍則連連敗陣。當朱泚漸漸支持不住,快要失敗的時候,張光晟見形勢不妙,就把朱泚殺了,并提著朱泚的頭去投降李晟。李晟并不因此而寬赦張光晟,不久就把張光晟殺了。張光晟殺了朱泚,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掉了腦袋。臨死時,張光晟說:“告訴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既已做了就不要罷休。”
詞義:謂第一不要做;第二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到底,不要罷休。
書證:元·王曄《桃花女》三:“我看那周公和這桃花女,一不做,二不休,少不得弄出幾個人命來。”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回:“一不做,二不休,眾好漢相助著晁某,直殺盡江州軍馬,方才回梁山泊去。”矛盾《子夜》七:“到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上一篇:成語《龍驤虎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丘之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