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丘之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丘之貉:yī qiū zhī hé
詞源:《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詞由:漢宣帝時華陰縣的楊惲,是丞相楊敞的第二個兒子,太史公司馬遷的外甥。楊惲的官職不大,只做過功曹。后因告發(fā)霍光的子孫造反,宣帝特升他為中郎將,封平通侯。楊惲為人廉潔,敢與壞人壞事作斗爭,就是漢宣帝也受過他的諷刺。因此當(dāng)時好些人都嫉恨他。有一次,他聽說匈奴國王單于被人殺死了,就發(fā)表議論說:“無用的君王不采納賢臣的計謀,自然會得到這種下場。秦二世寵信奸臣,殺害忠良,因而亡國;如果他親信賢臣,他的國家就不會亡了。”他最后總括一句說:“古今帝王只不過是一丘之貉罷了。”楊惲因?qū)Τ⒉粷M,終于被殺了。
詞義:同一山丘上的貉。丘:小土山;貉:一種形似狐貍的野獸。原比喻彼此一樣,并無差別。現(xiàn)比喻都是一樣的壞人。
書證:嚴復(fù)《救亡決論》:“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沫若文集》:“管它秦國也好,楚國也好,在我看來都是一丘之貉。秦國也要防,楚國也要防。”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辱罵與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但我想,這一份遺產(chǎn),還是都讓給叭兒狗文藝家去承受罷,我的作者倘不竭力的拋棄了它,是會和他們成為‘一丘之貉’的。”
上一篇:成語《一不做,二不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傅眾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