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朝三暮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詞源:《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xu),曰:‘朝三而莫(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莫三。’眾狙皆悅。”
詞由:戰國時宋國有一個名叫狙公的人,家里養著一大群猴子。由于他很喜愛猴子,常常接觸它們,所以很熟悉它們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一舉一動的意思。后來,狙公家中的糧食越來越少了,他只得把喂猴子的糧也減一些,另外改喂一些橡子。于是,他就對猴子說:“今后給你們一點橡子吃,早上三個,晚上四個。”猴子一聽,覺得少了,都很生氣。狙公見狀,馬上改口道:“給你們早上四個,晚上三個,怎么樣?”猴子聽到早上可以吃到四個橡子,以為有所增加,馬上都高興得跳起來。
詞義: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原指玩弄手法,進行詐騙,現在用來比喻反復無常。
書證:元·喬吉《山坡羊·冬日寫懷》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苦事。”魯迅《墳·燈下漫筆》:“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 怎樣磕頭, 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茅盾《夏夜一點鐘》:“現代女子有的是獨立自主的人格, 決不甘惡受朝三暮四的欺騙!”
上一篇:成語《曾經滄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未雨綢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