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齊東野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齊東野語:qí dōng yě yǔ
詞源: 《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詞由:孟子有個學生叫咸丘蒙。有一次,咸丘蒙向孟子請教道:“俗話說:‘道德高尚的人,國君不能用他為臣子,父親不能以他為兒子。’大舜做了國君,唐堯還率領諸侯去向他朝拜;舜的父親也向他朝拜。舜看到父親這樣,心里很不安。孔子說過:‘這樣做,天下就岌岌乎危險了。’真是這樣嗎?”孟子答;“不是!這不是君子講的,而是齊國東部沒有受過教養的野人講的話。堯年紀大了,才讓舜來治理天下。孔子說:‘天無二日,王無二王。’若大舜真的是在堯死之前就當了國君,這不同時有了兩個國君嗎?”
詞義:齊國東部鄉下人講的粗野話。野語:粗野的話。后泛指粗野的或荒唐無稽的話。
書證:魯迅《兩地書》:“聽說明的方孝儒,被永樂皇帝滅十族,其一是‘師”,但也許是齊東野語,我沒有考查過這事的真偽。”
上一篇:成語《鹿死誰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龍蟠虎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