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規劃好你的人生
30歲之前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并不可怕也不奇怪,要求30歲就有怎樣的成就、怎樣令人羨慕的地位是不現實的,更何況是現在的年輕人。
人們都說苦難使人早熟,而現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大多是“80后”,他們是從小在蜜罐里長大的。一個總是在幸福呵護中長大的年輕人,容易迷茫、缺乏方向感,不懂得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是必然的。這是一個集體迷茫的時代,一方面是個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社會的因素,社會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各種價值觀念在碰撞著,就連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有一種迷茫感,更何況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呢?
不過,迷茫、找不到出路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著自己的信念,有著明確的思路,遲早會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比較清醒的,對自己的前途也有著自己的期待和規劃,盡管這種規劃還處在相當模糊的階段。想一想以前未受教育的年輕人(很普遍),他們二十幾歲的時候只不過是懵懵懂懂地過日子,誰懂得去規劃一個未來呢?相對而言,這一代大概是處在剛剛醒來、尚且迷糊的階段吧。
有人說“80后”是“失夢的一代”,失去夢想,滿眼現實。有夢想是好事,但重視現實又有什么不對呢?為自己的將來規劃一個可期的、現實的、明確的目標,不是比憧憬夢想更重要的一件事嗎?為自己的將來尋找一條出路,不是每個人必須有的意識嗎?現在開始,年輕人應思考自己將怎樣成功,這并不可恥。只有個人有明確的思路,個人才能成功,集體才能壯大、才有將來。
30歲之前,你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是因為他們有著太多的選擇、有著太多的目標,太貪心,反而一無所成。想做什么是一回事,能做什么是另一回事。一個人能做的事情,能在哪個領域獲得成功,其實是非常有限的。看看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看看你受過的教育是哪方面的,看看你的興趣、你的天賦在哪里,看看你的機緣在哪里,這一切就是你可能做的事情,可能的出路。
比爾·蓋茨小時候就對計算機軟件感興趣,他大學就讀于哈佛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最終他的事業就在計算機領域展開;毛澤東的父母都是農民,但他遇到了陳獨秀,所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李嘉誠從兒時開始就在雇傭關系的環境中成長,所以他成了一個商人;楊振寧的父親就是科學家,另外很多科學家的家庭就是知識分子家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后自然選擇了科學領域。
你在一個怎樣的家庭中成長?你最熟悉哪個領域?你在學校受到了怎樣的專業教育?你的天賦在哪里?你工作后遇到了哪些貴人?從這些因素中,你能夠找到你最終的出路,找到你最適合在哪個領域工作。只有最幼稚的人才會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成熟的人懂得用最短的時間弄清楚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最擅長做哪些事,然后從這里面尋找契機,不斷努力。
找到了自己適合的那條路,就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在不同的行業、完全不交叉的職業中轉來轉去、跳來跳去,是對人生最大的浪費。在選定的領域中堅持下去,你才能走到事業的頂點。
現在就想一想,你事業的頂點在哪里?你可能達到嗎?對于你來說人生的頂點在哪里?你滿意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需要對自己的職業再考量,或者尋找比較熟悉的交叉領域作為人生的頂點。
阿西莫夫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的成功就得益于對自己的再認識,想清楚了自己可能達到的最高點。一天上午,當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科普創作上,終于使自己成為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再如海巖,曾經是個警察,也是個商人,然而令他最出名的是社會實踐的結晶——他的文學作品。為自己的職業規劃一個可能的發展前景,會對你的人生有更大的幫助。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人生有明確的規劃,才能夠成就更大的事業。那些今天想這樣做、明天想那樣做的人,他們的思想是非常幼稚和混亂的。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清楚自己人生可以達到的高度,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如果魯迅沒有棄醫從文,我國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如果達爾文沒有進入生物界,進化論就要晚上幾十甚至幾百年;如果愛因斯坦致力于做一個小職員,那物理學的發展要滯后幾百年。
清晰的人生思路,比現實的出路還要重要,清楚自己能夠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將要怎樣實現人生價值,一個人才能變得更加成熟。
上一篇:職場人際:復雜的人際關系讓我頭疼
下一篇:調整情緒,懂得接納生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