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淡定從容,越是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任何場合,尤其是危急時分,如果能夠保持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態度,那么,什么事情都能應付自如,什么奇跡都可能發生。
世事紛爭,變幻莫測,我們若是整天陷在這無常的世事中無法自拔,便很容易迷失自我,渾渾噩噩,失去做人的價值和本性。誰愿意如此濟濟無名地了此一生呢?
人生在世的意義就在于爭取到最大的自主權、擁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其中最關鍵的正是練就鎮定的處世態度。一個人如能夠在大事中不糊涂、緊要關頭不慌張,就能以變應變,隨時準備好捕捉和發掘新機會,思考出應對的妙招,如愿脫困。
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飛往四川地震災區的專機上頗含深情地說:“同胞們,同志們,在災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鎮定……”他告訴國人,在突如其來的特別重大地震災害面前,廣大人民群眾一定要不慌不亂,沉著應戰,以中國人民特有的智慧戰勝這場地震災害。
溫總理親自指揮、國務院在第一時間內迅速作出重大部署,從地方黨委領導急而不亂到基層組織群眾正確避災,從中央領導火速趕往災區到普通民眾自救互救,從軍隊調兵遣將火速奔赴救災第一線……所有這些,都顯示出了中國人民在自然災害面前所特有的鎮定。
“在緊要關頭面前,鎮定尤為重要。鎮定,考驗各級黨和政府應對突發情況的決策指揮,考驗各級領導干部在災害面前的能力水平,考驗廣大群眾的心理素質和國民素質。這次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地區范圍之廣,損害程度之大,是唐山大地震以來,中國最大的一次地震。”溫總理說,“應對重大災害,特別需要人民最大的‘鎮定’,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正確決策,科學指揮,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面對重大災情,切不可亂了手腳,亂了陣腳,既要迅速全面、精確了解災情,又要科學分析,合理分工,統籌計劃,忙而不亂,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抗震救災中去。”
此外,溫總理還強調“只有保持自身的鎮定,各級領導干部才能堅持一切想著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站在抗震救災第一線,身先士卒,發揚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頭腦清醒地正確組織救援;只有保持自身的鎮定,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冷靜應對失去親人的沉痛,展現中國人特有的堅強,迅速開展自救,想方設法挽救更多人的性命;只有保持自身的鎮定,才能實現全國人民大團結,不亂傳播謠言,相信權威信息,遵守社會秩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在大災面前,展示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
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難,溫總理鎮定自若。因為他懂得,不能慌,慌則無法思考應對的方法,如果他慌了,百姓們將會更沒有主見,國家將遭遇更嚴重的損失。
在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壓境的緊要關頭,諸葛亮用他的鎮定保住了所在的城池,挽救了士兵們的生命,成就了傳頌千秋的佳話。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十五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老弱殘兵在城里。
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在這緊要關頭,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請大家鎮定,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
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神態鎮定,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諸葛亮就這樣安然守住了城池。
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和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諸葛亮的鎮定使司馬懿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排解了這一危難。
誠然,鎮定也不是生來就有的,一個鎮定的人一定要經過諸多繁復紛紜的考驗,才能夠練成“金剛不壞之身”:不為外物所擾,不受環境所牽連,能夠在紛紜中保持堅定不移的自我,從容對待名利地位和艱難處境。唯有如此,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百煉成鋼,堅不可摧,干出一番事業來。
上一篇:超越自我,才能打破牢籠
下一篇:運動,讓你的身體永遠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