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先開口說話
在27歲時,約瑟夫·喬特就成了紐約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的領導,這并不偶然。他不僅很有才干,還善于運籌帷幄,所以后來又成為司法界領袖。
但數年前,他還只是布特勒·埃瓦茨·索思梅特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小職員。因感覺到自己在此地不會有前途,他毅然辭職,事實證明,他的這個選擇十分明智。
但有意思的是,在他離開不久,他原來的老板埃瓦茨希望他再回去工作。喬特故作無動于衷。對方越熱情,他就越冷淡。說起當年,他說:“開始埃瓦茨讓我幫他介紹一位員工。我說沒有。但他還是堅持不放,最后才說:‘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是想讓你回來做律師……’”而這正是喬特想要的結果——他就是先誘導對方,讓他說出他的想法。從而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用冷漠的態度掩飾自己的意圖是支配他人思想的最佳方法。在與人談判時,聰明人經常用此法。
愛迪生偶然發現此法的作用后,就經常運用此策略向他人兜售自己的發明。
20多歲時,愛迪生在金業證券和電報公司做電氣工程師,改進了當時的通信器。
有一天,公司的兩個董事召愛迪生去經理室,要和他談談購買他的通信器發明權的事。愛迪生想:“如果能賣到5000美元就好了。但如果賣不出去,還不如隨口說個價錢。我的實驗正缺一筆錢。”經理來福茲說:“愛迪生先生,你想賣多少錢呢?”愛迪生說:“你覺得值多少錢,就開個價吧。”經理說:“你覺得4萬美元能賣嗎?”愛迪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快要為此樂暈了!
就靠這4萬美元,愛迪生繼續他的發明事業。從此也記住了得到這筆財富的秘訣。“你開個價吧!”從此成為愛迪生經常的回答。他就這樣把兩種發明賣給了電報局,共得20萬美元。
愛迪生和喬特一樣,先讓對方說話,然后自己占便宜。在交易中,用此法常常可占據優勢。成功人士們總是先讓別人發言,但事實上自己總是占大便宜。
桑德勒是芝加哥著名的地產經紀人,他也運用此法做成一筆大生意。在最后一次待簽證書時,對方總會提出反對或拖延的理由,這是常事。他卻化解了這種危機——他揣著合同來到客戶的辦公室,但他并不是一開始就拿出合同,而是和客戶談起一些對方感興趣的事……最后,對方忍不住說:“合同怎么樣了?”這時他才取出合同,請對方在上面簽字——他就這樣,讓對方先為此而著急。
有時只有掩飾自己的意圖,才能讓他人按我們的意思做事。如果我們裝得很冷漠,他人會給我們的計劃一次機會;如果我們急切地想說什么,他們就會開始防備了。
早年,費爾斯通看中克立斯蒂時,就跟蹤他到了芝加哥,與他住進同一家旅館。但晚上和白天大多時間都躲著他,只是在克立斯蒂去餐廳用早點時與他“偶然”相遇。
費爾斯通說:“我們共進早餐,他問我營業上的事,并自然地談到其他事情。在用完早點之前,他就認購了1萬美元的股票。后來,又買了我們大約5萬美元的股票。最后,他成了我們的經理,在我們急需支持時,他大大幫助了我們。我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為我在適當的時機去會見了他。”
為達目的,聰明人暗中做事。為了讓格蘭特總統委任他做駐英大使,莫德萊就將自己參加選舉的演說詞送到格蘭特的秘書巴林那兒。他知道,巴林一定會將他的信轉給格蘭特的。因此,他不必把演說詞交給格蘭特。大人物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目標是什么,他善于利用他人,將他想說的話傳達到真正需要聽的人那里。
大人物們掩飾自己的目的很有趣,也許常被人們津津樂道。但要想自如地運用這個策略并不容易,前提是你必須認真了解對方的性格,仔細觀察其反應,然后才能謹慎“下手”。因為,乖巧和狡猾是有區別的。
上一篇:觀察他無意識的小動作
下一篇:讓他提出可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