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有水大河滿
小河有水,小河不干
小河有水,大河有源
細水涓涓,大河滿滿
“大河有水小河滿”,是一句表達集體主義精神的慣用語。在與大自然進行堅苦卓絕斗爭的古代社會,此話不無道理。類似的諺語還有“鍋里有了,碗里就有”等。這些話傳開后,大受當權者喜歡。其之所以流傳久遠,很可能與這些話有利于維護當權者的統治有關。因為皇上、國王、諸侯管理的是“大河”,平頭百姓管理的是“小河”。從大處講,當權者可以以這句話為理由將“水”集中使用,還可以打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旗號將從“小河”里取來的“水”以“大河”的名義饋贈、賑濟百姓,以博得“親民愛民”的美名;從小處講,如果老百姓都能深信不疑“大河有水小河滿”這句話,那王侯將相家里的吃穿用度也就不用再發愁了。
從事實看,大河有水小河滿這句話是講不太通的。從自然界看,千百股涓涓泉水匯成了小溪小溝,千百條小溪小溝又匯成了大江大河,最后才有了“千條江河歸大海,大海海水到大洋”。這個真理,很早就被一個叫荀子的古人發現,并寫出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至理名言。而當大海真正有了水,再倒流進小河的現象,大多數則是由于特別原因才造成的。如錢塘江的潮汐,每隔一定時間就要洶涌澎湃地來一遭,古人今人都覺得好看——不光看那水量,更在乎那氣勢。什么原因,古人弄不大清楚,現代人則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無非是來自月球的一種引力罷了。那水真算得上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因為它最終還是會退回去的。那小溪小河,一旦水流量減少,不久就會干涸。而大海干涸的,也許幾百幾千萬年前發生過,但在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史上,的確未曾發生。從社會現象上去分析,當絕大多數社會財富都流入一個地方后,那富的可能會由此更富,進而“富得流油”;而窮的本來就沒有幾個小錢,稍遇上個天旱水澇的,經得起什么折騰?
也許正因為此,許多西方人很早就懂得了要“藏富于民”的道理。國富不如民富,小河有了水,大河才有源,當然也就不會干涸。再扯遠點,還可以用“個體”與“集體”這個社會學中常用的名詞,來做一個“佐證”或者“補證”。據說,從遠古開始,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講“以人為本”,如國之經典文獻中所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古東方人心目之“以人為本”的“人”多半是一個模糊概念。而在西方人眼里,“人”則絕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為何東方的統治者大多要鼓勵小民百姓舍小家顧大家?這是因為,歷史上東方多專制體制,這個“大家”表面上是大家的,其實是皇帝、國王私家的。大河滿了,鍋里有了,供那一個“天子”(“天”的“兒子”)及其圍幾個人乃至一幫人享用,就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了。那“天子”在心情好的時候,也常常叫管大鍋或圍在鍋邊轉的幾個人多“恩賜”下里巴人啃幾塊骨頭,喝一兩口湯,那鄉間的小老百姓也就深感“皇恩浩蕩”,定會自發地“三呼萬歲”的。當然,許多君王們也不是不知道這樣做將造成的惡果。那就是當某一天,小河的水都被抽干了、枯竭了,大河也就會因沒有源頭活水注入而干枯。這是不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個王朝周期定律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呢?
上一篇:《對病根下藥》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幸福耙耳朵》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