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嘗百草著書
在世界醫藥學史上,中國藥學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在中國藥學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中,李時珍是做出貢獻最大的一個。
李時珍本是朝廷太醫,他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常碰見藥鋪抓錯藥的事件發生,他知道這是舊的藥書在作怪。舊的“本草”中錯記、漏記了許多藥草,所以常常誤導藥鋪抓錯藥,以至耽誤了病人治病的時間,重則造成死亡。李時珍覺得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他向皇帝上書建議組織力量修改“本草”,皇上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群臣也譏諷他放著太醫不好好做,瞎想主意竄改祖先的醫法。李時珍看到依靠朝廷的力量是不可能了,便決定以自己的力量來修改“本草”。他辭去了朝中的官職,回到家鄉,著手新藥書的寫作。
李時珍家幾代為醫,受環境熏陶,他從小就閱讀了很多醫書,積累了大量資料。后來在宮中做太醫,更有機會飽覽古代醫學典籍、秘方以及眾多見所未見的珍藥名品,閱歷甚是豐富。然而,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為了吸收眾家之長,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在大街上貼出告示,說明自己要修改“本草”,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告示一貼出,馬上得到了眾人的響應,許多人給李時珍送來了藥書、藥譜,還有人送來了偏方。
有了資料,下一步就是整理這些資料。可是幾天過去了,李時珍卻沒有理出一點頭緒,因為這些資料有的自相矛盾,有的難辨真偽,問題實在太多了。比如,虎掌和漏籃子本是兩種藥,有醫書上卻稱虎掌又名“漏籃子”;南星、虎掌屬同物異名,書上又偏偏列為兩種;狼毒和勾吻都是劇毒藥,書上把他們和補藥混為一談;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為了能獲得第一手資料,辨明真偽,李時珍決定到大自然中去親身實踐。他背起行囊出發了。
李時珍生活的時代不像現在這樣交通方便,出門全靠自己的一雙腳,是件很受苦的事。李時珍要采的藥草又多在艱險的地方,受苦就更大了。為了采得深山老林中的藥草,李時珍攀懸崖,登峭壁,身上被枯枝掛得傷痕累累;為了采得溪澗中的藥草,李時珍涉深水,渡險灘,常年露宿在外,冒著生命危險。為了準確記錄藥物的功能,他親自品嘗了許多藥草,幾次中毒險些喪命。他聽人說華佗的“麻沸散”中有一味主藥是洋金花,就千方百計采來,親自煎服了一碗,果然一會兒便失去知覺,暈倒在地。最后他終于尋找到了祖先失傳已久的藥物。
李時珍不僅勤于實踐,還積極向他人學習,藥農、民間醫生是他的老師,老農、獵人、漁夫也是他學習的對象。
有一次,他路過一個地方,發現許多車夫把一種南方常見的名叫“鼓子”的花草煮了喝。他好生奇怪,就上前詢問原因。原來車夫長年奔波在外,經常會扭傷筋骨,“鼓子”煮湯喝能夠治療筋骨傷痛。就這樣,李時珍總是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收集到了許多以前沒有的醫學資料。
李時珍時而奔波在外,時而在家苦心編書,總共花費了27年的時間,足跡遍布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湖北等地,終于在1578年,他61歲的時候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
《本草綱目》洋洋灑灑190多萬字,52卷,分16部,16類,記載了1892種藥物,附藥方101096則,圖1160幅,是自古以來內容最為豐富的中醫藥巨典,至今仍為醫藥界所看重。幾百年來,《本草綱目》先后被譯為拉丁、英、日、德、法、俄和朝鮮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成為國際間研究醫藥科學的重要參考文獻,被達爾文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李時珍以其偉大的成就獲得全世界人民的承認與尊重。
名人箴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上一篇:望梅止渴
下一篇:歐洲的活字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