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短、中、長期目標規劃
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的智力、學歷、家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校門前,哈佛大學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是這樣的:那3%的人,在25年間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那10%的人,不斷地實現他們的短期目標,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那60%的人,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好了短、中、長期的人生規劃,而其他人則沒有。
人生是需要規劃的,是需要有目標的。但是目標太大、太久遠卻是難以實現的。所以,聰明的人固然有長期目標,也有短期目標。為了實現長期目標,他們會將長期目標分解成短期目標和中期目標。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全世界的人都在好奇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在自傳中這么寫道: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我將其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可見,目標的力量是巨大的。不過這個故事更加強調的是:在大目標下分出層次以分步實現大目標,這就是規劃。山田本一的規劃不是偷工減料把路程縮短,而是用化整為零的辦法把復雜的賽程簡化為幾段,讓漫長得看似遙遙無期的賽道變成一個個容易到達的小終點。這是把心理學活學活用,用成就感激勵自己投入下一輪拼搏當中,由于心懷喜悅,疲勞就減輕了許多,而且下一個目標并不遙遠,所以心理上不會有太大壓力。所以說,有長遠目標是好的,但是也要同時懂得制定短期、中期目標。這樣就會一個一個地實現小的目標,中期目標,最終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就可以成功了,其實不然。有些目標,雖然是我們極力想要得到,又據此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但是由于客觀環境的制約,由于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以至于很多合乎個人愿望的目標和規劃到最后都無法實現。
不管是對于自己的人生目標,還是對于某一件事情來說,都要想好了再做,切不可沒有計劃就匆忙下手。這樣漫無目的、沒有計劃性的做事態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是這并不是說,在事先做好規劃,考慮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后就可以高枕無憂、萬事大吉了。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發生,所以有時候雖然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好了規劃,也不能保證事情會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發展。很多事情會在中途出現不可預知的變故。這就需要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多進行思考,在進行中思考,邊做邊想。
有了明確的目標還得需要切實可行的計劃,還得有向著目標奮進的方法,要把最終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因為實現小的目標更容易,而每實現一個小的目標對自己也是鼓勵。所以,如果你有目標還是不夠的,現在馬上應該做的是把目標分解成可行的步驟,然后循序漸進,努力地實現它。
哈佛人生箴言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人生就像一個企業,企業的發展需要有企劃書,人生也需要進行計劃,需要制定不同時期的不同目標,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實現自己的短期與中期目標,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制定好了不同階段的目標規劃,你便可以依據規劃的進度與時間表,和實際進度比照,以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偏離了正軌,并預測未來的走向。
上一篇:做人的尊嚴不能忘記
下一篇:充實自己的心靈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