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貝克特——大器晚成的作家
薩繆爾·貝克特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薩繆爾·貝克特(SamuelBeckett)
出生年代:1906-1989
職稱:作家、評論家等
國家:愛爾蘭
個人情況: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劇作家。孩提時,他并沒有發現自己這方面的才能。后來在老師拉德莫斯·布朗的幫助下,他才進一步展現自己這方面的才華。
1928年至1930年,貝克特任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語言講師。1950年母親去世,編輯和劇院老板發現了他作品中的雙語天才,之后隨著他的作品日漸出名,他卻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隱居狀態之中。貝克特并不經常出國門,主要是1956年因參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過美國的邁阿密,1975年因導演該劇去過德國。此后他便隱居巴黎,只是通過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聯系。
1969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稱贊他的作品“以新的小說和戲劇的形式使作者在現代人的窘迫中獲得如此的榮耀”。獲獎時的評語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使現代人從貧困境地中得到振奮”。他的主要劇本包括《等待戈多》、《終局》、《啞劇I》、《最后一局》、《最后一盤磁帶》、《尸骸》、《啞劇II》、《呵,美好的日于》、《歌詞和樂譜》、《卡斯康多》、《喜劇》、電視劇《迪斯·喬》等。
薩繆爾·貝克特成功故事——荒誕派戲劇代表作家
有了希望,我們心里會癢癢;沒有希望,我們的心里還是會癢癢。
——薩繆爾·貝克特
薩繆爾·貝克特于1906年4月13日生于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親從事土地測量工作,母親則是個護士,兩人均是新教信徒。貝克特的童年并不快樂。他學生時代游歷巴黎,1928年對于貝克特有著特殊的意義,那一年他去了巴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擔任教師并認識了影響了他一生的人,詹姆斯·喬伊斯。之后貝克特成了喬易斯的助手并深受其影響,尤其是他的一些早期作品。
1931年的冬天,辭去了所有工作的貝克特開始專心于寫作。可不久父親的去世給了他很大的打擊,與母親的關系也進一步地惡化。為此他的精神一度抑郁,后來不得不去了倫敦,在那里接受了心理治療。治療后的貝克特再次回到了法國并定居了下來。可是一切并不順利,某天在巴黎街上散步的貝克特被人刺傷了。沒有人知道為什么。住院期間,他的好友蘇珊娜一直來醫院照顧他,兩人由此互生好感并結為夫婦。不久二戰爆發了,1940年巴黎淪陷于納粹之手。貝克特也加入了法蘭西人民對納粹的抵抗運動之中。1942年貝克特所在的部隊被人出賣了,他和妻子蘇珊娜只得一路徒步逃往法國南部。之后的日子他們一直被迫生活在盧西隆村莊直到戰爭的結束。
薩繆爾·貝克特是一個現代型的隱士,他在巴黎圣雅各大道的寓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確實喜歡寧靜、孤獨和沉默。1936年,在旅居德國期間,他在日記里寫下了這么一句話:“獨處的感覺真是美妙極了。”他常常踽踽獨行于柏林寬闊的蒂爾加騰公園,久久不肯離去。他寫下了這么一句話:“我太崇尚獨處了。”事實上,蒂爾加騰公園確實是太大了,即便是在今天,任何置身于其中的人都會有一種獨處的感覺。當然,貝克特并不是為了獨處而獨處。他知道,沉默和獨處對他的寫作是至關重要的。“已經深陷于那種友好的黑暗中”,這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于創作那一篇出奇的凝重又頗具創意的散文作品——《怎么回事》時的真實寫照。當時,他正在法國于西的一個偏僻、寧靜的鄉間小屋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周圍是一堵高高的、丑陋的、灰色的、令人生畏的煤渣磚砌成的墻。有了這堵墻,就不怕路人的窺視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限制了他的視野。他最痛恨別人窺視自己的私生活,這堵墻就是一個明證。
薩繆爾·貝克特是位“以自己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力,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力,超群出眾的藝術想象力和不同凡響的創新精神,將自己對生存的感受通過藝術形式傳達給讀者和觀眾”的偉大的小說家兼戲劇作家。1953年,他的劇本《等待弋多》的演出,使他成為著名作家,但他仍過著隱居生活。之后,他還寫不少“荒誕派”劇作;如《最后一局》、《啞劇》、《最后盤錄音帶》、《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和《喜劇》等。這些劇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打上了“荒誕派”代表之作的烙印。
他的作品對人類生活的狀況充滿著濃郁的悲觀主義情緒。他通過荒誕詼諧這一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表現了社會的荒誕和人生的痛苦。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他的戲劇向來以晦澀難懂與形式創新而出名。
教育啟迪
塞繆爾·貝克特的獨一無二的特性孤獨,他在孤獨中尋求精神。他渴望精神,他曾對作者兼翻譯者帕特里克·布爾斯說:“我們的時代欠缺的就是精神。人們不再和自己精神交流了。然而,真正重要的就是精神。”感受孤獨!
塞繆爾·貝克特的文學生涯以及面對虛無所展現出的個人的力量,實踐了他的三部曲中最后的一段話:“一定要走下去,我走不動了,我還要走下去。”
上一篇:蘇利·普呂多姆
下一篇:詹姆斯·厄爾·卡特——和平的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