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當代美國黑人社會文學觀察家
托尼·莫里森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托尼·莫里森
出生年代:1931年-
職稱:作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莫里森于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附近的羅倫鎮,原名琪洛·沃爾德。莫里森12歲便開始打工,同時頑強地堅持學習,1949年終于進入華盛頓專為黑人設立的霍華德大學。1953年大學畢業后,莫里森進入康奈爾大學深造,研究福克納和吳爾夫的小說,于1955年獲文學碩士學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薩斯大學和霍華德大學教書。她與建筑師哈羅德·莫里森結婚,并開始試筆寫作。1964年與丈夫離婚后,莫里森離開霍華德大學,到紐約蘭登出版公司當編輯。1976年后又擔任教職,曾在耶魯大學、巴德學院教授黑人文學和小說創作,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她的作品在1970年后陸續發表。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藍的眼睛》的發表,為她贏得了“當代美國黑人社會文學觀察家”的稱號。
1973年,她推出了第二部小說《秀拉》。后又有《所羅門之歌》(曾獲得過美國圖書評論獎)、《瀝青娃娃》、《寵兒》(獲得過普利策獎),《爵士樂》。
1993年,由于她“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莫里森獲諾貝爾文學獎。
托尼·莫里森成功的故事——技巧高超的文學大師
云聚集在一起,靜止不動,注視著從森林里急流而下的河流,迅速奔向山腰,卻不知究竟要去哪里,直到筋疲力盡,病了,呻吟著,然后,慢下來,停止了步伐,離大海只有20里格(舊時長度單位,約為3英里或3海里)之遙。
——托尼·莫里森
如果云一直橫向去追這急流而下的河流,那就意味著它永遠不會成功;但當它停下來的時候,它發現了一個秘密:它離大海只有3英里。
1987出版年的《寵兒》是她最重要的作品,此作獲1988年普利策小說獎。莫里森于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96年她因對美國文學的卓越貢獻而獲得了國家圖書基金會獎章。
莫里森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嫻熟地潛入語言之中,并清除種族主義的羈絆,賦予文學語言詩一般的光采。
她的作品《寵兒》在題材的深度上較之于其他作家的相關作品,有明顯的拓展.她采用不同的人物視角,并穿插著意識流的手法,把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各自對過去的回憶都展示了出來。
這部作品在結構上跨度較大,且十分自由。作品時間、地點的不斷更換也許給讀者一種混亂的感覺,但這正是作者的大膽之處,她相信讀者的水平足夠認識到她的藝術手法的高超之處,這一手法使得她能夠在相對來說比較簡短的小說中活脫地表現出多位人物的特點與經歷。
莫里森把現實主義手法與民間歌謠成功地結合了起來,這一結合非但強化了其文學的真實性,也強化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最大特點是語言的運用巧妙,那是一種內容豐富但是用詞并不華麗的語言。作為作家,她的創作主題是大眾化的,但切人的角度卻并不落俗套。其獨特技巧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莫里森摒棄以往白人慣用的那種用黑人粗俗的語言來描寫黑人悲慘命運的手法,而是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打動讀者;
第二、擺脫以往重墨描述黑人外在的悲慘境遇的寫法,著重挖掘主人公的自虐心態——對美的羨慕,對愛的渴望,這種心態在危機感中增強,最后在醒悟中湮滅,這是托尼·莫里森最打動讀者的地方。
作為一個作家,托尼·莫瑞森是偉大的。她的偉大不在于她駕馭文字的嫻熟,不在于她把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在與當你讀完了她的書之后,你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在物質生活日益發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決各民族人們精神生活上的貧乏乃至墮落?莫里森就是通過她的作品,細膩地關照了黑人的不同命運及他們的屈辱生活,同時也關照到一個階層,一個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階層的人們的命運和屈辱,讓人們感到一種徹骨之痛,看到了一條模糊的朦朧若霧的艱辛的求生的路徑。
要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也要掌握技巧,沒有技巧地盲目去做,最終一定會一事無成。就拿釣魚來說,魚餌越小才能增加魚的信任度,才能更容易引魚上鉤。
教育啟迪
在托尼·莫里森獲取諾貝爾這一瑰冠之時,眾多權威人士對他的評價大同小異:她是位技巧高超的文學大師。她也是在寫作中堅持不懈,獲得寫作技巧,她的作品才最終獲得人們的認可。這些經歷,并不簡單。
生活中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精神,面對正確的目標,只要是對的,就要堅持;只要沒有違背原則,就要繼續下去;做學問需要技巧,生活也需要技巧,技巧會使所有的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巧可以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上一篇:戈爾巴喬夫——蘇聯和平獎
下一篇:朱棣文——第一個移動“原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