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勞特布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貢獻者
保羅·勞特布爾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保羅·勞特布爾(PaulLauterber)
出生年代:1929年-
職稱:科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1951年獲凱斯理工學院理學士,1962年獲費城匹茲堡大學化學博士。1963年1984年間,勞特布爾作為化學和放射學系教授執教于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在此期間,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譜學及其應用的研究。勞特布爾還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領域。1985年至今,他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以表彰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他們的成就是醫學診斷和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
保羅·勞特布爾成功的故事——抓住一點
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榮獲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保羅·勞特布爾在獲獎后吐露自己的心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讓他牽掛了1/4世紀。而有關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保羅·勞特布爾提供的是一個基本點子。
“只出了一個點子”只是勞特布爾的一種謙虛,從1971年的研究到1973年取得突破,從80年代初第一臺醫用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問世到如今這項技術在全世界的初步普及,勞特布爾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么一個平凡的點子,正因為有了這個點子的提出,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問世及其許多可能應用就顯而易見了。正是勞特布爾的這個點子使得醫學診斷和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使得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使得社會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勞特布爾說,20世紀70年代初期,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當時還是一個有趣而且全新的研究領域,如今已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成為最重要的醫學診斷工具之一。
勞特布爾還講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在核磁共振成像儀造福人類的同時,他和他的家人也深受益處。只不過,他曾接受的核磁共振成像儀檢查的結果并不好。他接著說,“無論檢查結果好與壞,我還是希望核磁共振成像儀應該給人最客觀的檢查結果。”
如今處于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有價值的點子遠遠勝過那些簡單意義上的繁復勞動。然而,像勞特布爾一樣提出這們的“點子”的又有幾人?好點子是在智慧的土壤上培育出來的奇葩,智慧的土壤又經過不斷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才營養而成的。那些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每一次知識變革,都離不開一個人或一群人多年的苦苦思索、嘔心瀝血和不懈奮斗所成就,每一次進步都離不了那一個個看似簡單的“點子”。
“點子”在生活中確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看似簡單的點子也許會讓你重新鼓足生活的勇氣,一個點子也許就是無盡的財富,這個經典的故事就是對其很好的詮釋。
想出一個點子看似簡單,但如果是一個對人類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點子,那這個點子的背后,是必定需要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那是一個人的一種不懈的追求,一種對思索的尊重,同時也需要一種很深的領悟力。
教育啟迪
點子簡單嗎?它的背后往往蘊涵著的是豐厚的知識積淀,閃爍著的是多彩的智慧光芒。保羅·勞特布爾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一個點子,才促使他走向了人生的成功。
抓住一點,就能使事情有所轉機,可見這一個金點子的重量,可誰又知道這一個金點子的背后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這正是豐厚的知識積淀出來的結晶。
任何發明,任何研究,也許都是一個觀點,一個想法的結果,但我們都知道,沒有知識的積累,是不會有那個金點子的。
上一篇:佛朗西斯·克里克——DNA之父
下一篇:保羅·安·薩默爾森——經濟學界的最后一個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