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自己體驗
一位年輕的母親向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請教:“怎樣才能教育好我的孩子?”
蘇氏回答說:“先教會你的孩子剝雞蛋殼吧!”
這件事發(fā)生在前蘇聯(lián)的教育經(jīng)典故事,在幾十年后的中國找到了原型:北京某小學(xué)一位四年級的孩子,每天上學(xué)母親總給他一個剝好了的熟雞蛋放在書包里的飯盒中,以便在課間時給孩子充饑。
有一天,孩子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這雞蛋怎么有堅硬的外殼呢?而且一點縫都沒有?無奈之下,孩子只好將雞蛋帶回家中,交給了母親。
這位母親不知道自己不僅是在剝奪孩子剝雞蛋的權(quán)利,而且是在剝奪孩子的獨立生存的權(quán)利。生活需要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經(jīng)受挫折、失敗。
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天,狂風暴雨,烏云翻卷。寺院的槐樹上,一窩斑鳩巢搖搖欲墜,里面的鳥蛋依稀可辨。細心的比丘冒雨在樹下等了好長時間,硬是接住了兩只失落的鳥蛋。
為了讓鳥蛋孵出鳥兒,迎接即將誕生的生命,比丘非常愛惜地把兩只鳥蛋揣在自己的懷里。風雨過后,這事被智興禪師知道了,他找到比丘,讓他把鳥蛋交出來,并要他爬到樹上再造一個惟妙惟肖的斑鳩巢,然后,把兩只鳥蛋放回原處。
一切都放置妥當后,智興禪師把比丘拉進屋里說:“生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存法則和生活習(xí)性,是萬萬破壞不得的。這兩只鳥蛋如果在你的懷里孵出來,它們被你挽救了生命,卻也會因你而失去更加珍貴的天性,失去本該屬于它們的長空和藍天。”
禪師話音未落,兩只驚魂未定的老斑鳩已飛回來,有一只正縮著翅膀落進窩里。愛心有時候是襁褓,有時候是樊籠。鳥兒屬于藍天,心靈屬于自由,過多的寵愛和約束會葬送它們的天性。
上一篇:生意場上的大智慧
下一篇:用友善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