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與舞蹈淵源
那是在上古時期,傳說中的黃帝,是少典氏之子,又稱作縉云氏、帝鴻氏、有熊氏。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他是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曾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正妃,他又以云命名百官,還鼓勵了多種發明和創造。比如皇帝用采首山的銅以制作鼎,還作舟以彌補水路不通的缺憾。
在黃帝統治的時期里,有一種《云門舞》,也叫做《云門大卷舞》,這個舞蹈與我國古代祥云圖騰有關。
根據南宋羅泌在他所著的《路史·后紀》卷五中記載:
黃帝命大容作《承云》之樂,是為《云門大卷》。今之《咸池》。
對于這個樂舞名稱來歷,后來舞蹈史學家們則認為:
《承云》之名,可能是由于制作這個樂舞的目的原是為祭祀云圖騰而來的。傳說黃帝即位時,天上祥云呈祥,便以云紀。
作樂祀云,也就是一種圖騰崇拜的儀式。《承云》的“承”字可以解作獻奉的意思,也可以解作承受的意思。
綜合起來看,《云門》原來也是黃帝部落的一種圖騰舞蹈。
關于這個樂舞的另一個名字《咸池舞》的由來,大概是和古人的星宿觀念緊密相關。古人認為,“咸池”也就是天上西宮星的名字。
西宮星主管人間五谷。如果西宮星明亮,這一年莊稼將會獲得豐收;如果西宮星晦暗不明,人間就會顆粒無收,所以我國上古時期人們恭敬地向咸池朝拜,用來祈求五谷豐登。
黃帝祭祀樂舞都和祥云圖騰相關,在農業科學尚不發達的黃帝時期,人們糧食豐收與“天老爺”旱澇有著最直接的聯系。
《云門》作為樂舞的舉行,在當時應該是一件極其隆重的儀式化行為。它從祥云圖騰崇拜到后來的祭祀黃帝,一直都是非常嚴肅的大事件。后來春秋時期著名道學家莊子在他所著的《莊子·天運》中就曾經記載了《咸池舞》具體表演過程和它強大藝術感染力。
從《莊子》的記載中看《咸池舞》,它好像和祥云圖騰崇拜沒有什么關系,而是充滿了老莊哲學味道,其中難免有莊子借題發揮之處。
但是莊子所形容的《咸池》具有“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和“卒聞之惑”等特點,倒是和我國原始祭祀舞蹈宗教特征十分吻合,從中也可以領悟一些原始祭祀儀式的神秘力量。
所以《咸池舞》讓人看過之后感到心神不寧,是因為該樂舞表現世間萬物規律運行、陰陽相濟和剛柔調和等哲理,所以它又讓觀者感到安心和舒暢。
最后,《咸池舞》樂舞表現的是或生或死和無聲無形的境界,所以這支舞蹈又讓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咸池舞》開始的時候感到害怕,這說明他對于災害是有所警覺的。
繼而這個人通過懈怠而懂得逃避,還有最后在迷惑中認清自己本性,這些應該是宣傳老莊哲學中“返璞歸真”原理。
還有,《六莖舞》與《承云舞》都是歌頌我國三皇五帝之一的高陽氏顓頊的。在傳說里高陽氏顓頊是伏羲氏的后裔,也有人說他是黃帝的孫子。
顓頊所作的樂舞,就叫《六莖》,也稱為《五莖》,不過該舞蹈具體表演情形后人記載極少,也難以考證。
傳說中顓頊是個愛好音樂又很聰明的人,他創作樂舞以“調陰陽,享上帝”,而且他能夠觸景生情地發現樂舞素材。
有一次,顓頊聽見天上的風聲很是悅耳動聽,他就讓他的臣子飛龍創作了《承云舞》。其實《承云舞》本來就是黃帝《云門舞》的別名,這說明了《承云舞》其實是對《云門舞》的繼承和發展。
在上古有關顓頊的故事里,經??梢钥吹搅恕冻性莆琛?。其實,傳說中顓頊是繼黃帝之后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的。
還有,伏羲是以龍命官的開拓者,黃帝是以云為圖騰的創造者,傳說中顓頊與他們都有血緣關系,這恰恰反映了古代氏族部落間文化的互相影響、繼承、轉化的歷史事實。傳說中記載了顓頊時期《承云舞》是由一種叫“鱏”的動物表演的?!镑S”據考證其實就是“鼉”,也就是龍生九子之一的“豬婆龍”。
《承云舞》具體表演動作是人們仰天躺在地上,用自己的假尾巴敲著肚皮而舞,并伴以歌唱。從這一點上看,《承云舞》和《云門舞》演出情形大相徑庭,或許是時間流逝或部落聯盟之后文化演變而造成了表演的巨大變化吧。
此外,《九招舞》是歌頌五帝中帝嚳的,帝嚳,號為高辛氏,傳說他是黃帝曾孫。帝嚳是一個有所作為的首領,他曾經興修過“水利工程”而留下治民的好名聲。
其舞蹈名便叫做《九招舞》,但是《九招舞》具體記載簡直就是鳳毛麟角,只有后來商代卜辭中才記載了帝嚳是殷商人的祖先。
后來秦國宰相呂不韋在他主編的《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記載:
帝嚳命咸黑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為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篪、鼗、椎鐘。帝嚳乃令人抃,或鼓鼙擊鐘磬,吹苓展管篪,因令鳳鳥天翟舞之。
從這則記載上看,帝嚳舞蹈是非常好看和好聽的,可謂是鐘磬齊鳴,神采奕奕。文獻里是帝嚳命令臣子咸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和《六英》等樂舞。
還有,帝嚳又命人做了鼓、鐘、磬、苓、管、椎鐘等樂器。據說,那時候人們進行《九招舞》表演時,眾樂齊鳴,民眾觀舞情緒高漲,此時甚至就連鳳凰也會合著節拍起舞。這似乎在古籍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原文記載:
帝嚳高辛氏……代高陽氏王天下,使鼓人拊稗鼓、擊鐘磐,鳳凰鼓翼而舞。
因此,這支舞蹈特點是神鳥“鳳凰”也會來加入,這使歌頌天帝和祖先功德的樂舞變得更加神秘和神圣了。但是,古籍里的傳說之舞,或多或少都有著血緣和繼承關系。
傳說中與神農氏同時的還有一個在舞蹈方面多有創造的部落,叫做“葛天氏”?!案鹛焓稀备栉栌袃煞N表演形式,一是3個人手拿著牛尾,腳踏著舞步,他們邊歌邊舞。另外一種是由8個青年人牽著一頭牛,然后這些青年人手執牛尾,叩擊牛角,踏足歌舞。
后來秦國呂不韋所主編的《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
從字面上看,這才是真實記錄了原始舞蹈具體表演情形的珍貴文字。
與此有關的,還有南宋學者羅泌所著的《路史·前紀》卷七中記載:
葛天氏其及樂也,八士捉,投足操尾扣角亂之而歌八終,塊柎瓦缶,武噪從之,是謂《廣樂》。
《大章舞》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之間出現的舞蹈,這是一個過渡時期。也就是傳說中從黃帝到堯、舜、禹的時期過渡。
傳說中關于堯、舜、禹的“禪讓制”,在后世傳為美談。這是在部落聯盟內推舉首領的一種選舉制度。從傳說內容來看,當時也有樂舞活動,其中堯的樂舞便叫做《大章舞》。
堯是我國古代實行“禪讓制”時一個部落聯盟首領。因為他曾經是陶唐氏的首領,所以歷史上又叫他唐堯。后來書籍中記載:
據說堯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陽、仰望云彩一樣,是曾經為部落發展作出過一定貢獻的人物。
相傳,堯的樂舞叫《大章》,內容是頌堯之德大明于天下的。這個樂舞的創作者是堯的臣子質,質在創作的時候,模仿著山林溪谷間的聲音用了曲,以陶鼓、石磬等樂器伴奏。
另外又有一老年的盲藝人拿原來的五弦瑟增加成十五弦,就這樣演奏起來,于是百獸都跳起舞來了。帝堯就拿這個樂舞來祭祀上帝。
當然,傳說中的百獸之舞,當然不是真的有野獸加入了人類的樂舞行列,而是人通過扮作獸形來進行舞蹈的,它其實是原始圖騰崇拜舞蹈的標志。關于《大章舞》,還有另外一種傳說,有人認為這樂舞也叫做《大咸》,用瑟來伴奏,有人認為:
因為它是增修黃帝之樂《咸池》而成的。不用增修部分的,就仍名《大章》??磥?,這個樂舞大概原來比較粗糙些,于是吸收《咸池》來增修了一下。
增修后,十五弦的瑟又增為二十三弦,舞蹈部分也改用《咸池》之舞,而不再是百獸舞了。
這個傳說似乎暗示著原始舞蹈到這一時期已有了繼承、發展的關系了。這一現象在原始舞蹈的發展里程上來說,應該說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標志。
《大章》是歌頌堯的舞蹈,在傳說里,堯的時期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民間自娛性的、帶有游戲性質的活動,叫做“擊壤”樂舞,并且古籍中還有這樣一則傳說:
那是在堯執政的時候。有一天,一個過路人看見很多老頭在街上玩“擊壤”。他不禁感嘆堯治理國家的功績。
誰知老人們聽了很不以為然,就唱著歌回答道:“太陽一出我下地,太陽落山我休息;喝水自掘井,吃飯自耕耘。帝德和我啥相干?”
據說玩這“擊壤”的時候,人們要頓足、擊土而作歌。史學家們認為,這是一條重要的舞蹈史消息,它暗示著原始歌舞,此時已經從單純樂舞紀功、歌頌先祖的狀態里產生了某種分化,也就是此時已經開始有了表現地位較低下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狀態的游戲性舞蹈了。
還有,《簫韶舞》是傳說中帝堯暮年時,他傳位給了舜。舜曾經是有虞氏的首領,由此他也被稱為虞舜。記載中的舜姓姚,他是顓頊的第七世孫。
舜是我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首領,其樂舞《簫韶》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樂舞?!逗嵣亍泛喎Q《韶》,又叫《九韶》《韶箾》、《韶虞》《九辨》《九代》等,“韶”有時又寫作“招”“磬”等。關于這個樂舞具體表演情形,古籍中記載:
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樂。
后來,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夏本紀》記載:
舜德大明,于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
這里所描寫的《簫韶》樂舞,陣容十分可觀,“百獸”和“鳳凰”是各部落尊奉自己崇拜的圖騰形象,或許是人們親身裝扮,又或是人們高舉神獸的模型載歌載舞。
《簫韶》有許多名稱,用如此多名字來稱呼一個樂舞,在我國舞蹈史上是不多見的。究其原因,后人的解釋也很多。
一種說法是古人用“九”字,有時和“大”字用意相同,因此《九韶》和是同名的樂舞。另外的說法是“九”字代表了《大韶》舞蹈演出時的段落數目,古籍經典《尚書·益稷》中所說的“《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中的“九成”正是這個意思。
《簫韶》的“簫”字,也許是一種舞竿的名字,所以有舞蹈史學家認為,《大韶》有可能是因為跳舞時舞者需執此竿而舞,人們于是將該舞重新起名,叫做“箾韶”。
古代舞蹈史上此種因舞蹈道具而得名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洞笊亍妨硗庖粋€名字是《韶虞》。這大概是因為舜曾經是有虞氏首領,部落印記打在了樂舞的名稱上,當然也有可能暗示著這個樂舞和“有虞族”的某種傳衍之舞有關。
以上這些名字,都是指整個樂舞的通稱,而《大韶》還有一些異名,梳理它們的來由和含義,也能了解這一樂舞的情況。
比如,《九辨》和《九代》,似乎就和《大韶》有特殊關系。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他所寫的《離騷》中說:“奏《九歌》而舞《韶》兮?!?/p>
這說明了《九歌》和《大韶》是同一種音樂舞蹈。另外,如果把《山海經》上一段神話拿來作一對照,還能發現與《九歌》對應的還有《九辨》。
山海經中那段神話記載:
夏啟到天上去做客,他把《九歌》和《九辨》偷了下來,于是開始在大穆之野演出了《九韶》。
可見,《九歌》和《九辨》一起構成了《九韶》,《九辨》則該是演出中舞蹈部分專名?!渡胶=洝吩凇逗M馕鹘洝分杏职淹粋髡f寫作“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舞《九代》”,因此《九代》就是《九辨》。
總之,舞蹈與上古時期三皇五帝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也說明了我國舞蹈歷史是極其悠久的。
上一篇:一定要為國人爭光
下一篇:不怕輸才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