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吉師六律,做不亂丟垃圾的文明人
作者簡介
高靖珊:教育科學學院2015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任教育科學學院學研部副部長兼教育科學學院辦公室助理。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三次專業一等獎學金,曾在2016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得C類三等獎、在2017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得C類二等獎、在校“吉師青年說”中獲得優秀獎、在校英語演講大賽中獲得特等獎、在校“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校內選拔一等獎。
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求得好的習慣。”我們從小到大就被教導不要亂丟垃圾,可是身邊有著太多的反面教材,而后耳濡目染之下,我們便對此產生了輕視。但是近幾年來,國內外的新聞頻繁地出現了國人亂丟垃圾的字眼兒,這就猶如夜半驚醒人的警鈴,叫人不容忽視!
這是2014年端午小長假的深圳大梅沙海灘。據統計,5月31號至6月2號,公園三天分別迎來9.6萬、19.4萬、19萬人次的客流量。令管理方最為措手不及的是,1號晚上,居然有4.8萬人在沙灘過夜。園方雖然在沙灘上放置了六百個垃圾桶,并配備了近兩百名保潔員,但因沙灘上到處住著人,多數游客貪圖方便,把垃圾就近扔在涼席邊上。據統計,游客在海灘上三天共計留下362噸垃圾,致使7名清潔工在清理過程中因中暑被送進醫院!大梅沙海灘被列為深圳最值得去的20個海灘之一,而且這是一個免費開放的海灘。印象之中大梅沙海灘只與藍天、白云、碧水有關。
2015年,第十一屆“清潔海洋,海好有你”深圳國際海洋清潔日公益活動在延綿230公里的海岸線上隆重舉行,志愿者潛入大梅沙海底防鯊網附近,對這一區域海底垃圾進行清理,半個小時后,他們上岸時帶回海底垃圾100多公斤。冼韻青是其中一名志愿者,她是2014屆國際潛水小姐,這次潛入深圳海水之中進行垃圾清潔,她感受不到往日潛水的快樂,而是混沌中的害怕,潛水撿垃圾一個小時左右,她突然看不到潛伴了,出了水面才發現潛伴就在離她身邊不到2米的位置。但面對深圳海洋目前的狀況,冼韻青認為光靠民間志愿者遠遠不夠,人們對海洋挽救遠遠趕不上破壞程度,畢竟相比人們休閑娛樂的生活垃圾,工廠廢棄物、農藥污染、航運、捕魚等造成的海洋污染更嚴重,而這些是普通志愿者基本無能為力的。
其實,中國游客所到之處,垃圾還能少嗎?同樣的2014年五一假期結束后,垃圾遍地的消息從四面八方傳來:北京草莓音樂節,草坪被踐踏,垃圾如山;大連熒光海灘一片狼藉;沈陽五大公園汽車隨意停,垃圾隨手扔……這似乎已經成為全國各地普遍的“節日病”。有人狡辯說垃圾遍地存在客觀原因,比如環境衛生設施不健全、分布不科學、環衛工作不到位等等。這是為公眾亂扔垃圾找的借口,而且邏輯錯亂。試想,垃圾既然能帶來,為何不能帶走?
學者郭小聰分析,今天中國人顯得“無禮”的另一個原因,是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的沖突。就如農村人不適應城市交通規則、隨地吐痰、大聲說話、赤膊一樣。在田野上長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與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種復雜的規則所限制。郭小聰還認為,禮儀的背后要有文化的支撐。“文化影響與政治、軍事、經濟不同,不是國家機器可以有效控制的。文化更多地蘊含于民眾心里。而文化一個令人神往的特征是,它很少像軍事、經濟因素那樣引起國家間的緊張、嫉妒甚至懷恨。比如我們不會嫉妒有莎士比亞的英國。”
之前搜狐新聞中有那么一則消息:大學生教室亂丟垃圾,保潔員留言質問懂不懂教養!記者采訪的博主小王是湖大知行學院的學生。前天中午,她在該學院3號教學樓看書,正好遇見前來打掃衛生的清潔工阿姨。一間小小的教室擺放10多個空飯盒,清潔工阿姨費了半個小時才將教室清理干凈。當清潔工阿姨準備離開教室時,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教室不是吃飯的地方,教養懂不懂?”。“當時看到這句話,突然間就愣了,感覺好慚愧。”小王說,因為她也曾在教室吃過飯。記者經多方聯系上這名姓徐的清潔工阿姨。她告訴記者,現在學生早上喜歡賴床,早餐都要帶到教室吃,雖然學校明令規定學生不可以帶早餐進教室,但很多學生還是偷偷將早餐帶進來。中午放學,吃飯的人太多,很多學生不喜歡排隊,等到下午上課時就帶份午飯來教室吃。徐阿姨表示,如果學生吃完飯可以隨時將垃圾丟掉也是沒問題的,主要是很多學生吃完后就將垃圾隨意丟在桌上或者角落,湯湯水水的飯盒很不好清理。“作為大學生應該要明白保持教室清潔、不亂扔垃圾最基本的道德禮儀。”徐阿姨說。
2015年五一前夕,江蘇淮安兩所高校的學生志愿者穿上了環衛服,但僅僅掃了半條解放東路,他們就體驗到了環衛工作的辛苦,有的人已經吃不消了,有的人發誓以后再也不亂扔垃圾了。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校園,是否我們已經習慣了校道上的“格格不入”?是否我們已經習慣了每次上課時座位上抽屜里的狼藉?是否我們已經習慣了琴房里走廊上無法抹去的黑塊兒?是否我們體諒過在我們身邊無奈地一遍又一遍彎腰收拾的清潔阿姨清潔大叔?我們又是否想過要一點一點地改善清潔阿姨們的無奈?
學校衛生情況不應只由清潔阿姨們打掃,學生應該加強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果學生只是在老師和學生會的要求與監督下才能做好,那就證明還沒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我們要的是讓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轉變,所以必須想點行之有效的方法。1.學生會加強對值日生的管理力度。2.在學院中建立一套關于亂丟亂扔現象的獎懲評比制度。3.榜樣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會、班級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則,看到紙屑能彎腰撿,形成好的氛圍,相互影響。4.通過一系列活動等增強學生的衛生意識。5.在校園各處張貼一些醒目的提示標語或標志圖,在有明確要求提示下,學生會適當地收斂自己的行為,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而且應多設一些美觀醒目的垃圾桶,免得學生因嫌麻煩或不方便而隨手扔垃圾。6.對亂扔垃圾的學生進行公示。
雖然扔垃圾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是就像“破窗理論”一樣,如果到處都是很干凈的環境,大家就會有顧慮、有擔憂了,那么一切就能有所改善。“有讓世界心向往之的精神創造的民族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且這種創造常常會讓本民族的文明水準獲得大幅提升。”改善公眾亂丟垃圾行為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國人卻會在輿論聲中一路向前,誓不做社會蛀蟲,誓還“禮儀之邦”之威!而我們,身為吉師學子,更要秉承吉師六律,誓不做亂丟垃圾之人!
☆教師點評:姚玉香
做大事情,必須從最小的事情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章開篇便從兩個例子入題,讓讀者為之一振,喚起了人們對于“亂扔垃圾”不良行為的重視和關注。隨后便分析了中國人“亂扔垃圾”行為的原因,一方面是傳統生活方式和現代社會的沖突,另一方面是缺乏國家文化的支撐。大學生“亂扔垃圾”的現象更加需要得到關注,作者列出眾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并發出呼吁:身為大學生,需要體現出新時代學生的素質。不亂扔垃圾看似一件輕松又簡單的小事,人人都能做到,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此篇文章喚起大學生們的意識,共同建設一個干凈整潔的社會!
教師簡介:姚玉香,博士,副教授,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系主任。
上一篇:看紅樓一夢,品家庭教育——淺談環境在教育中的影響
下一篇:穿越武俠經典之《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