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不等于經驗
經歷,可以讓你找到一份工作,但未必能讓你做好這份工作。有些單位與公司強調職員的工作經歷。究其原因,他們還是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的,一則為了節省培訓成本,二則為了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如果他們真想向前發展,那么一定離開不創新人才,而這些人才未必有工作經歷。
當一個人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卻無法再從工作中獲得新的工作經驗時,那么,他的經驗就不會增長。如果只靠這些本錢去做好一份工作,在今天看來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有遠見的公司經理或是老板,更看重一個人的創造力。這會使工作中有頭腦的人獲得更多的機會。另外,這一點在薪資水平方面也得到了體現:越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薪水相對就越高。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講,做事一定不要單憑經驗,不要認為,只要經驗豐富,就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
經歷雖然是一種財富,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接下來會經歷什么。許多時候,經歷可以告訴你別去做什么,但無法告訴你該怎么去做。比如,你拍馬屁很有一套,只要你親自出馬,三句恭維的話就可以把對方“擺平”。這自然算是一種能耐,但是如果你碰到一位天生就反感被拍馬屁的人呢?那么先前成功的經歷也許會告訴你:“對這樣的人不能老調重彈。”
任何事都不例外,一回生,兩回熟,做的次數多了自然會長經驗。但是,面對新情況與新問題,絕不能讓經驗為你做判斷,而要學會利用你的腦袋思考。
美國北方有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在1939年遭遇了一次經濟上的寒冬。這里的每座大廈都顯得死氣沉沉,一座大廈如果能出租出一半的房間就算很不錯了。對此,許多商人都一籌莫展。其嚴重后果是,許多公司破產,許多員工失業,他們不知自己的路在何方。但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受雇于一家保險公司的年輕人卻以另一種面孔出現了。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對前景感到渺茫,而是看到了復蘇的希望。他向公司提出,租戶可用交抵押品就能租到他們公司所在的大廈。結果,不到一年,這座大廈就全部租了出去。
許多人都大惑不解:“他怎樣用如此短的時間租出去這么多房子?”
這位年輕人拍著腦門說:“靠這里。”
原來,他從不同的角度經過多次嚴密的推理得出:減輕租戶交抵押品的負擔;租金降低五個百分點,就能給房客更大的選擇自由,同時,也要對房屋進行個性化裝飾……當時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些。所以,年輕人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其他人幾年、甚至十多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無獨有偶,花錢買東西,總得先交貨再交錢。買房子也不例外,都是先蓋好房子,再出售。但是,霍英東卻不想走這條老路,他反問自己:“先出售,再蓋房不行嗎?”
當其他開發商都想如何節省預算,把房子蓋得又漂亮又能提升房價時,霍英東卻擺脫了這種束縛。在那個年代,他通過預售得到了大筆資金,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競爭力。
如果說其他開發商是憑借經驗生存的話,那么霍英東卻是憑借腦子來發展。所以,憑經驗做事,而不是憑經歷做事,是一個人成事的關鍵。
做生意動點腦子,可以把經歷轉變為成功的經驗,可以讓死貨變成活錢。這也是一條重要的成功法則。有一位村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一個方子——用玉米稈和樹葉經過一些工藝加工成飼料,豬不但愛吃而且還上膘。于是,他興沖沖地跑到縣城去申請專利。幾個專家還沒聽他把話說完便哈哈大笑了起來:“什么玩意兒,你這不是寒磣人嗎?告訴你吧,我們搞相關研究都二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聽說這也能申請專利。”這位村民不服氣,他請來了專業機構進行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這種飼料不僅加工成本低,而且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可以申請專利。”最終專利申請成功,這位村民再也不用靠養豬來增加收入了。
如果這位村民只知道一如既往地喂豬,那么,他只會喂出比別人更好的豬,卻不能獲得這個專利,更不能獲得專利為他帶來的豐厚的收入。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很簡單:不要過分仰仗自己的經歷,而要多學學如何從一些經歷中提取經驗,為將來做準備。
如果做一件事,所有人的經歷都告訴你:“你應該這樣”,而你偏要那樣,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有兩種,其一,你真的做錯了,你感嘆“不聽人勸,要犯錯誤”;其二,你成功了,眾人會折服于你的“偏執”。而我們整天關注的一些成功人物,大都是后者。常人與其相比,或許不缺少做事的經歷,但是,絕對缺少成功的體驗與對經驗的總結。
要知道,這種經驗與體驗不是用經歷堆積起來的,而是用理性的思考與行動鑄造起來的。
上一篇:紅臉黑臉要變著唱
下一篇:絕不正面反對他人的意見